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歷史借鑒:國民黨是如何失掉大陸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5-01 09:58:23  


 
  主持人:我從白先勇寫的《白崇禧傳》里看到,抗戰結束後由於美蘇協調,國民黨按照要求裁軍,國民黨裁掉的軍人一轉身就戴上了解放軍的帽子。

  楊天石: 我想國民黨部隊轉身一變成了為共產黨衝鋒陷陣的解放軍戰士的情形是也的,裁軍以後,對國民黨不滿所以投降解放軍,這種情況有,但是少數,更多是戰場上的轉變。解放軍的兵源補充一靠人民參軍,共產黨給你分土地,下面緊接著的就是保衛翻身果實。所以當時解放區的許多農民是為了保衛翻身果實,保衛剛剛到手的田地,踴躍參軍。這是一個情況。還有一個重要的來源是俘虜兵,共產黨把國民黨的兵抓過來,國民黨兵成了俘虜,然後開控訴會,因為國民黨的士兵大部分不是官僚子弟,而是農民出身,家里都有一本被壓迫、被剝削的賬,所以只要控訴會一開,這些國民黨的兵很快轉變立場,成了解放軍,成了衝鋒陷陣跟國民黨作戰的士兵。很多解放軍、士兵就是這麼轉變過來的。

蔣介石也想爭取農民,曾把國民黨改名為中國勞動國民黨

  主持人:謝謝楊老師,講了國民黨怎麼失掉大陸的核心,用毛主席的一句話來形容,則是“民心向背”。下面時間交給聽眾。

  網友1:楊老師好!丁老師好!我覺得國共兩黨對政權爭奪的勝敗之別,是不是還有一個因素和兩黨的黨員構成有關係?國民黨從領袖到普通黨員,從立法者到政策制定者大多數都受過完整教育,出國留學歸來。共產黨大多數是草根階級,這樣的對比是否說明精英政治在當時社會是脫節的?換句話說是草根政治戰勝了精英政治?

  楊天石:從國民黨的黨員構成階級基礎來分析有道理,國民黨的黨員也很複雜,恐怕是以官員、知識階層或者社會的中上層為主。共產黨黨員也有知識分子,但是我想主要構成是農民,蔣介石在抗戰時對於國民曾經有過一個改革計劃,想把中國國民黨黨名改一改,不叫國國民黨,叫中國勞動國民黨。什麼人可以參加?第一種人是農民,第二種人是和農民有聯繫的人,第三種人是革命軍人。可見蔣介石並不是沒有認識黨員構成成分的重要,他認識到了,可做不到。國民黨有一個重要的特征:紙上的文字可以很好,但執行力、實際貫徹執行的能力極低,儘管蔣介石想改黨名,但做不到。到台灣後,蔣介石做的第一件事是黨的改造,蔣介石在台灣搞了一個黨的改造運動,你看黨的改造運動的計劃,講得很清楚,說要以吸收工人農民為主,這樣很好,可執行力很差。一直到現在,台灣國民黨也做不到以工人和農民為主。前面還講到抗戰勝利以後蔣介石想反腐敗,如果看蔣的日記,多數講到必須反腐敗,而且要開展反腐敗的運動,可說歸說,實際執行力、實際效果幾乎沒有人去做,這是國民黨的一個特征——許多想法停留在計劃、停留在空談、停留在紙上,做不了,執行不了。

  丁東:我補充一點看法。共產黨方面,也不能簡單說成就是草根。因為共產黨的領導集體,作為一群職業革命家,他們每個人的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需要具體分析。在這個領導集體里邊,家庭成分和本人出身是工人、農民的,並不是多數,而是少數。有很多人家庭比較富裕,本人是知識分子,在法國,在蘇聯或其他國家留過學。毛澤東沒有留過學,但他是長沙第一師範畢業生。中國共產黨早期有過把工人出身的黨員推上最高領導崗位的情況,比如向中發。但從領導能力、革命堅定性方面,他都不行。他在總書記的位置上,決策能力也很有限。被捕後也不堅定。從共產黨的社會政策取向來看,說偏向草根有一定的道理。但真正起決策作用的領導人來看,最後戰勝蔣介石的關鍵人物並不是一般的草根。他們的家庭出身多是在社會中、上層,本人也多是知識分子,這樣認識問題,可能比較符合歷史的本來面貌。

國民黨改革台灣地主的土地不心疼,所以能搞下去

  網友2: 1945-1949年的內戰改變中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兩黨的命運,國民黨在吸取內戰失敗教訓後,到台灣有什麼樣的改變或者進步?

  主持人:我想追問一個問題,在大陸時他們做土改一直不能成功,為什麼在台灣做成功了,而且奠基了現在的現代政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