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經濟轉型離不開“有為政府”

http://www.CRNTT.com   2013-11-27 08:33:25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訊/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指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這是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又一次重大思想解放,為進一步持續健康發展經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人民日報發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文章分析,為什麼要把政府和市場關係放到如此重要的地位?發展經濟學的歷史視角,提供了一種非常深刻的解讀。

  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對於所有發展中經濟體來說,發展都是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二戰之後,不少國家擺脫了殖民半殖民狀態,開始追求現代化,希望能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然而,至今只有兩個經濟體完成了從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的躍進,一個是中國台灣,一個是韓國;只有13個經濟體完成了從中等收入到高收入的提升,亞洲也只有日本與“四小龍”。全世界發展中經濟體多達180多個,絕大多數長期陷於低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何在?最主要的就是沒有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

  歷史地看,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始終是一國經濟增長、收入提高的基礎。如果發展中經濟體利用好後發優勢,可以加速趕超、實現現代化。但是,由於二戰後的所謂“結構主義”的發展理念泛濫,眾多發展中經濟體高度強調政府在推進重工業發展中的作用,結果經濟績效非常差,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上世紀80年代之後,發展思潮又被新自由主義代替,希望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讓政府完全撒手不管。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增速更慢、危機更多甚至經濟崩潰。

  前面列舉的幾個成功例子都有共同特點,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既依靠了有效的市場、政府也積極有為。有效的市場必須與有為的政府相結合,這是因為經濟發展必須有競爭力,必須有比較優勢。如何形成比較優勢?企業家對於勞動力、資本、技術的偏好,是自發的,需要有效的價格信號作為前提,只有在充分競爭的有效市場之下才能形成,這也就是市場的“決定性作用”。與此同時,經濟發展的過程也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過程,上層建築也必須隨之改進;此外,包括外部風險的平衡,不是個別企業家所能完成的,同樣離不開政府部門的頂層設計。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