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蔡霞——黨校教授並不神秘

http://www.CRNTT.com   2013-12-02 11:39:46  


 
  對話蔡霞

  意識形態應具有包容性

  人物周刊:你怎麼定義自己?馬克思主義者?

  蔡霞:“馬克思主義者”太高了。

  人物周刊:不是指黨內評價的特定詞匯,從思想上來看。

  蔡霞:那我是。有些人把我叫作原教旨馬克思主義,我也不同意,我是希望黨內能夠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而不是把馬克思主義推到極端、教條。我信仰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理論方法,努力去觀察社會。

  人物周刊:但是從文章和言論來看,你的主張似乎更接近於自由派學者,比如對自由民主的看法。

  蔡霞:為什麼?當時的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理論始終是關於人的命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講,“我們所說的人是現實中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個人。”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自由人的聯合體”,“每一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所有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條件。“每一個人”放在“所有人”的前面。

  當你對人的理解落到“每個人”身上的時候,就必然把每個人的權利提升為思考的原點。制度合不合理、社會公不公平,不再是抽象地講多數人還是少數人,而是每個人能不能得到尊重和保障。面對來自多數人的民粹暴政,以及專制對每個人權利的壓制,在限制權力這一方面,我肯定就傾向了制約公共權力。

  人物周刊:是說從馬克思原典出發,也會導向上述結論?

  蔡霞:當然了。馬克思主義豐富博大的思想,我們沒有全面地去把握,我講課時一直在講,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是扭曲地理解了。

  為什麼變成這種狀況?首先是東西方文化思維的差異,中國的文化傳統形成的思維,不同於商品文化,商品經濟文化是確認個人權利上的自願交換,所以它特別注重個人權利、契約精神、公平交換,強調的是個人。東方傳統農耕文化對於人的理解,是整體地理解成國家的人、黨的人、集體的人,必然就要強調權威,容易把人當成工具,人的主體性容易失落。

  第二個原因是文明時代的落差,馬克思主義是在西方資本主義,也就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上的思想結晶,我們當時是小農經濟,無法理解商品經濟文明土壤上的思想成果,包括人的權利、競爭共贏、理性博弈。另外,馬克思傳入中國時,處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背景下,按照馬克思的分析,是以民族矛盾形式表現出來的階級矛盾,因此階級鬥爭理論就好用。久而久之,中國共產黨人就把階級鬥爭理論看作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全部。毛澤東曾經說過,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

  再一個跟馬克思主義傳進中國的歷史路徑有關係。我認為,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主義在歷史上有兩次熱潮,一次是新文化運動,“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影響了當時中共的思想領袖,“南陳北李”。我們天然地就把蘇聯的革命領袖奉作榜樣,把蘇聯解釋的理論看成正確的思想基礎。

  第二次是延安整風,全黨普及的馬克思主義是斯大林解釋過的版本,黨內高級幹部的必讀書就是《聯共(布)黨史》,此觀點恰恰把歷史解釋成一個概念性的東西,抽掉的就是“人”。我特別反對斯大林解釋過的馬克思主義,它最終演變成維護專制的意識形態工具,而非推動社會進步、實現社會公平和公眾利益的思想武器。 

  人物周刊:那現在黨內的理論建設狀況怎樣?有沒有涉及你談到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