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歷史辨析:中國古代不存在“農民起義”

http://www.CRNTT.com   2014-01-04 10:41:00  


 
從結果看,“起義軍”所過之處,農民並未獲得什麼好處

  所謂“起義”,即仗義起兵,如果所行不義,那還是“起義”嗎?在想象中,“起義軍”所過之處一定是秋毫無犯,打破州城府縣就要開倉放糧。事實與此截然相反,“起義軍”到的地方少不了燒殺擄掠,以致生靈塗炭。20世紀上半葉,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的李達即說,農民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嚴重的。如“黃巢殺人八百萬,張獻忠屠盡四川人。”

  以唐末黃巢為例,他的隊伍中病死、餓死、戰死的總數在一百萬以上。中原本來人口稠密,但到了黃巢敗亡之時,已經縱橫千里,渺無人煙了。在廣州,僅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黃巢所殺的就有12萬以上。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黃巢作為首都。當唐軍反攻,黃巢狼狽撤離前,他下令放火,將長安燒成一片平地。從此長安再沒有機會成為國都。

  李自成大軍以紀律嚴明著稱,但其所過之處,“凡有身家, 莫不破碎;衣冠之族, 騷然不得安生, 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如果說這還算是對所謂地主階級的打擊的話,那他在攻破偃師後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更為知名,如溫江縣“人類幾滅”。

  因為在古代史書中,各種民間起事都被記作“盜賊”。1949年後,大陸史學界流行將“盜賊”一概理解為“起義”。其實這些盜賊中很多是在太平歲月聚眾劫掠的大盜,破壞性極強,沒有任何“起義”的綱領。

  這些被冠以“農民起義”之名的民變事件,很多時候作用也是消極的。正如學者戎笙指出的那樣,很多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之後,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停滯衰落的狀態。有的農民戰爭之後,還出現了分裂割據,社會生產力遭到長期的破壞。至於中等規模的農民戰爭沒有推動生產力的例子就更多了。所以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種觀點,不攻自破。

  在“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說法過時後,“農民起義”的作用通常被解釋為:迫使新統治者承認農民在動亂中獲得的土地,並頒行輕徭薄賦的舉措。事實上,在經過“起義”帶來的大動亂後,國家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只能採取上述政策。這與其說是對農民讓步,不如說是新王朝建立者要鞏固統治。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新唐書》、《資治通鑒》、錢穆《國史大綱》、唐元鵬《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孟祥才《重新審視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黃敏蘭《究竟是誰否定了農民起義》、池子華等《北伐太平軍“ 裹脅” 問題述論》、畢英春等《朱元璋不是農民起義的領袖》、史式《對“黃巢起義”的再思考》等。

結語

  雖然不排除歷史上某些民變事件,其起因系農民自發起來反抗暴政;但此類小型民變,一旦升級為中型民變、乃至我們所熟知的著名大規模“農民戰爭”,則確無一例,可算名副其實之“農民起義”。(騰訊歷史2013-12-20 第0249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