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欲解新疆問題 就要了解新疆症候的歷史語境

http://www.CRNTT.com   2014-05-26 09:37:29  


 
  黑山、白山兩教派的開創者,系中亞伊斯蘭教蘇菲教派領袖瑪合圖木·阿雜木。阿雜木歸真後,其長子和幼子“為爭奪教權,各立派系,明爭暗鬥”。幼子伊斯哈克·瓦裡和卓於16世紀70年代進入葉爾羌汗國(首都在今喀什沙車)傳教,創立了黑山派,成為當地主要教派。而長子瑪木特·額敏的兒子瑪木特·玉素布和卓,也在17世紀20年代初進入葉爾羌汗國傳教,形成了白山派勢力。兩教派師出同門同宗,最明顯的差異不過是一派戴黑帽子,另一派戴白帽子而已。通過亞森江先生的筆墨我們看到,兩派領袖為了爭奪教俗權力與財富,在天山以南地區利用或製造葉爾羌汗國國君與其子女、大臣們的矛盾,鼓動信徒們相互仇殺,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血雨腥風的教派之爭,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也直接摧毀了古代葉爾羌汗國。

  我們即便只把這場延續二百餘年的災難放在葉爾羌汗國的歷史語境中,也可以發現它深刻的當下性。首先,它與境外的極端宗教勢力有直接關係,而近二三十年新疆極端宗教思想的傳播、恐怖勢力的培育,也與瓦哈比、伊扎布特等境外宗教勢力的滲透有一定的聯繫。第二,黑白二派都屬於蘇菲教派,相對於當地已有的伊斯蘭教派來說,屬於“新教”,而中東新教進入中國地區所引發的教爭和民族衝突,並不只發生在新疆,當年“同治‘回’亂”就與此相關。雖然我們不能如小說家或政治家所言,將衝突簡單歸之於外來教派,但新老教派的爭奪、戰爭,確實在伊斯蘭內部不同教派之間存在,而在現代情況下,它又帶有更為明顯的宗教與世俗之間的衝突性。

  第三,殘酷的教派之爭之所以發生並持續長久,與當地的貧困和文化水平不高有相當的關係。第四,當年葉爾羌汗國內部的教派爭鬥,也有周邊臨近外部勢力或深或潛的影響,如准噶爾汗國、巴布爾王朝、清王朝等的影響。第五,黑白二派宗教領袖操弄教規,造成大規模的教爭。現在在新疆,宗教氛圍也呈極端化發展的苗頭。比如,原先主要是不吃大肉、不進漢餐館、一般不到漢人家吃飯的清真習慣,被無限化擴大。變成了以“哈拉力”(“符合伊斯蘭教法的”)、“哈拉木”(“違反伊斯蘭教法的”)為標準,來區分清真與非清真、穆斯林與異教徒。在這種觀念下,凡是與政府、漢人甚至現代化相關的東西都是“哈拉木”;也出現了什麼“清真香皂、牙膏、衣物、家電”甚至“清真馬路”的說法。而且隱蔽的“宗教執法警察”,甚至都在烏魯木齊的某些街道上(義務)執法,騷擾穿著短袖、短褲、現代裙裝的穆斯林女性。

  因此,就這方面來說,即使民族矛盾消失,宗教性質的衝突和動亂,也很可能會在新疆延續。也正因為此,不少維吾爾世俗人士,都非常擔心極端宗教思想的傳播乃至日益增強的宗教氛圍;甚至有人提議,希望通過立法的形式,明確極端宗教的身份與界線,以便開展針對性的打擊。而這與他們熱愛本民族的文化與宗教並不矛盾。

  而自現代“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兩股思潮在十九世紀合併以來,就開始了對於中國新疆地區持續的影響。1930和1940年代,新疆接連爆發過兩次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而且第二次運動,形成了以伊犁、塔城、阿山三區為主要範圍的分裂割據政權,直到解放軍進疆之後,才以“三區革命”的名義解決。雖然這段歷史已經過去六七十年了,而且流亡在境外的東突厥斯坦殘餘勢力的後續,也並未形成強有力的組織規模,但近二三十年“新疆問題”的惡化,的確與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有一定關聯,而這又更主要地表現為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歷史及其思想對新疆本土社會的深遠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