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思辨之宗大道之源:易經四大思維智慧

http://www.CRNTT.com   2014-05-29 13:37:06  


  中評社北京5月29日訊/中華文化有著多重內涵。在豐厚廣博的傳統文化資源中,最具活性、最富啟示意義的,當屬古人觀察世事的思維方式、對待事物的行事方法。這是蘊含於文化深層的精妙所在,跨領域、無國界、貫古今。鑒賞這些傳統智慧,識辨其中的優長和缺失,於今人實當有所裨益。

   產生於殷末周初的《易經》,形成於民族心智開始定型的時代,它以特定方式凝結起華夏民族成長階段的時代精神,構建了自己風格鮮明的思想體系,其深層理念對後來諸子百家認識世界帶來了視角和方法上的引導,因而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即使在數千年後的今日,中華民族的群體思維方式、思維特征,依然閃爍著《易經》智慧的光輝。

系統思維

  在對世界萬物的歸納和反映上,《易經》採用了系統的思維方式。系統是由若干不同要素按一定結構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系統的思維方式即是將紛繁事物從結構和功能上歸為統一整體看待的方法。

  《易經》首先選用八卦作為系統化工具。代表相反屬性的兩種符號——“–”“—”三個一組為一卦,組合而成的八個基本圖形合稱為八卦。八卦中的每一卦都是一個獨立系統。借助八卦認知萬物,為系統思維的運用創設了前提。其次,《易經》的作者把八卦按上下方位相互叠加,得到六十四卦,並用這一卦畫系統來比附說明萬事萬物的複雜變化,這一認知體系的建構表現出了更為鮮明的系統化思維模式。另外,《易經》在推演解說中將人、家庭、家族、國家、天下乃至天地宇宙等作為具有所屬關係的系統進行認知,這一縱向互含的系統鏈進一步展現了系統的普遍性,強化了人們的系統思維。

  《易經》的系統思維對中華民族後來的思維方式產生了直接影響,如殷末的五行思想在春秋戰國時得到了系統性的整理,由散狀形態演化成了具備相互制衡關係的嚴密系統。兵家將戰爭的組織策劃看作一個動態系統,醫學將人及人的內臟器官視作具有各自運行規律的系統,人們也認可了由天地人組成的宏觀大系統,“天人合一”的系統觀受到廣泛認可。

  這種系統思維要求把組成系統的多項要素作為整體來看待,因而中國思想史上形成了看重整體的思想原則。《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儒家認為《春秋》“大一統”,法家主張“尊於一”,宋明時強調理、氣一元論。雖然各派理論的出發點不同,但都毫無例外地表現了對整體觀的推崇。“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表達的是整體高於個體的價值觀;中國人在生活細節上常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顧忌,有“舍車保帥”的“一盤棋”思想;中國歷史上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大受弘揚,這都源於系統觀、整體觀對民族思維的影響。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民族文化中的系統思維也為我們當今深化改革提供了理性支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