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即使正名也難改本性

http://www.CRNTT.com   2014-09-26 09:11:17  


 
  實際上,倘若蔡英文真的是要調整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推動民共交流的話,還不如呼喚中國事務部的創辦人陳忠信,或是近年熱切鼓吹民共交流,也曾出任過中國事務部主任的郭正亮等重新出山。——想當年,曾因擔任《美麗島》雜誌副總編輯,而成為“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的陳忠信,才是民進黨進行大陸事務研究並推動大陸事務工作的“第一人”,也是民進黨內少數熟悉大陸事務的專才。當年是他提議民進黨成立中國事務部的前身--“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獲接納後親任其執行長。他曾多次前往大陸參加“兩岸關係研討會”,並多次率團訪問大陸,因而與大陸的著名涉台學者專家頗為稔熟。他在任民進黨副秘書長時,是當時的黨主席許信良的重要智囊,也是在民進黨“中國政策辯論會”中,許信良“大膽西進”理論的主要辯士。二零零二年六月,陳水扁在金門發表“大擔講話”,邀請江澤民“品茗”,並透露將由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率團訪問大陸並進行接觸談判,開啟兩岸黨對黨的交流,就委任當時任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的陳忠信重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翌年二月,陳忠信果然率團訪問大陸,與全國台灣研究會秘書長曹治洲、隸屬於解放軍總參謀部的中國國防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員辛旗,及出身於該研究所的國台辦副主任王在希少將等人進行了學術接觸。因此,陳忠信被當時的民進黨秘書長張俊雄稱為“打開中國那扇門的急先鋒”。而郭正亮則曾於一九九八年出版《民進黨轉型之痛》一書,成為陳水扁“走第三條路”的重要理論基礎。因此,當陳水扁當選“總統”時,政壇上就有委任他出任“陸委會”副主委之說,但遺憾遭遇“見光死”的鐵律,而失之交臂,由陳明通“冷手執個熱煎堆”。

  當然,由民進黨內的“知陸派”趙天麟出任中國事務部主任,也是一個較為妥適的人選。但問題是,民進黨中國事務部的功能,並非如大陸的中台辦。即使是在民進黨執政的那八年,其黨的中國事務部也未能像中台辦那,與“陸委會”“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地合併辦公(國民黨執政時也一樣),而難以對調整黨的兩岸政策發揮關鍵作用。其功能,反而更像一個學術研究機構,而不是政策研究及黨中央的智囊機構,在民進黨再次淪為在野黨後,所能發揮的作用更為有限。

  正因為如此,民進黨在游錫堃出任主席時,還曾決定撤銷中國事務部。這除了是配合其主導民進黨第十二屆第二次“全代會”通過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之外,還有一個客觀上的原因,就是民進黨中央黨部的各個一級部門,都是為選舉而設,而中國事務部卻在選舉中使不上力,並未能像其他的一級職能部門,在選舉中起到組織動員各所屬對象人群的作用。因而在要實施精簡機構時,中國事務部就第一個成了被“開刀”的對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