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怎樣看中國經濟新常態

http://www.CRNTT.com   2014-10-23 09:44:33  


 
  宏觀政策:由刺激增長轉向區間調控

  在中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常態、經濟發展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發展動力轉向創新驅動的背景下,宏觀政策的轉型也就勢在必行了。過去,一遇到經濟增速下滑,我們就會動用一切手段來刺激經濟增長。這種以“保增長”為中心的宏觀經濟政策,雖說在短期內可以把經濟增速拉起來,但由於政策變化太快、太頻,往往會打斷經濟發展的正常節奏,引起經濟的大起大落,企業對未來的預期不明,常常會無所適從。2013年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這實際上就是宏觀政策轉型的開始,意味著中央調控經濟的思路發生了重大變化,即由過去的以“保增長”為中心轉向以“調結構”為中心,穩增長、調結構成為宏觀調控的主軸。

  所以,儘管從去年以來到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一直較大,但中央並沒有採取強刺激的調控措施,宏觀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在此基礎上,中央又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將宏觀政策的“穩”與微觀政策的“活”有機地結合起來,提出了區間調控的基本思路。調控的上限是“通貨膨脹”,下限是“就業”,只要通脹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失業率不超出充分就業的界限;或者說,只要經濟運行大體處在合理區間,就不會輕易動用強刺激政策,更不會為了零點幾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而幹擾總體工作布局。宏觀政策的著力點將更多地聚焦於促改革、調結構,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適時的“微調”與“預調”將會成為宏觀經濟政策的新常態。

  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文章認為,適應“新常態”,關鍵是在戰略上要有定力,客觀地分析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以平常心態對待一個並不算快,但卻自然而然、真實有效的增長速度;運用底線思維,從最壞處準備,爭取最好的結果。

  沉著冷靜,不急不躁。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和內在的規律,我們只能遵守,不能違背。中國已經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其間,也從低收入水平國家進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國家,客觀上講,經濟發展也確實到了階段性調整時期。理論和經驗都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由低收入階段進入到中等收入階段,相對來講比較容易,經濟發展也較快;而由中等收入階段再進一步,躍升到高收入水平國家或地區,則要困難得多,經濟增速也會隨之而下降,其間所遇到的挑戰,在經濟學上稱為“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政策對路,措施得當,就會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從而進入高收入發達經濟體行列,比如日本和韓國;否則的話,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長期停滯不前,比如拉美的一些國家。

  中國目前正處於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冷靜思考,沉著應對,千萬急不得。尤其是要擺脫“速度情結”和“換擋焦慮”,以平常心對待經濟增速放緩,不必為此而過分糾結。其實,對於這個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早有精辟論述。2013年4月8日,在同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3年年會的中外企業家代表座談時,他就明確指出,中國經濟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說不可能,主要是一味維持超高速帶來的資源、能源、環境壓力太大,事實上是不可持續的;說不必要,主要是我們在提出中長期發展目標時就充分進行了測算,實現我們確定的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只要年均7%的增速就夠了。因此不必要追求超高的經濟增速。

  增強信心,發揮優勢。雖然中國正在經歷“三期叠加”的嚴峻考驗,經濟增速有所下降,但總體來說,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發展空間、增長潛力依然巨大。我們有13億多人口,內需充分迸發所形成的消費潛能無可限量;我們的城市化率剛剛超過50%,新型城鎮化的動力依然強勁、空間依然廣闊;我們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技術進步對未來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增強。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的信心所在,我們沒有理由妄自菲薄,只會對未來更有信心。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才會堅定地、充滿自信地說:我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充滿信心。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增速處在合理區間和預期目標內;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升;信心來自於中國經濟的強勁內生動力;信心來自於亞太發展的良好前景。

  積極進取,主動作為。“新常態”下,經濟只是放緩,並不意味著低迷;平常心也不等於平庸心,更不等於被動適應,無所作為。恰恰相反,“新常態”是新嘗試、新探索,轉方式、調結構的任務更加緊迫,要求更加嚴格,政府職能轉換不到位、市場體系不完善、企業改革不徹底、宏觀調控思路要創新、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要增強等一系列的難題,都需要我們以飽滿的熱情,主動謀劃,主動作為。珍貴的戰略機遇能否變成現實的發展成果,也主要取決於我們能否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的“新常態”,對結構調整中的風險不再回避和拖延,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以壯士斷腕的勇氣,以背水一戰的氣概,把改革進行到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