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新平庸時代:台灣經濟的突圍之道

http://www.CRNTT.com   2014-10-29 09:12:22  


 
產業轉型升級 台灣不能再蹉跎
 
  台當局“經濟部”日前推出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要從“維新傳統產業,鞏固主力產業,育成新興產業”三管齊下,推動台灣產業升級轉型。這項方案的激勵措施,包括了技術入股與員工股票獎酬工具得緩繳所得稅5年;由台灣“國發基金”出資1500億元(新台幣,下同),作為企業升級轉型購買設備、技術、廠房貸款之用;以及由“國發基金”匡列100億元,與創投公司共同投資升級轉型的策略性製造業等等。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國政基金會顧問”龐建國26日在《中央日報》網絡報發表專論指出,基本上,這套方案展現了對於台灣產業升級較為宏觀的視野,也抓到了台灣產業升級的某些症結,不過,要讓這套方案能夠發揮功效,不能沒有其他的措施來配套,特別是台灣對外經貿的作為,包括兩岸經貿關係的處理。
 
  在全球化和區域整合勢不可擋的情況下,任何地方產業發展政策都不可能關起門來,當作茶壺裡的風暴來應對。明智的作法必須在全球分工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了解本身的優勢與劣勢,務實面對競爭威脅,把握可能的機會,然後,善用自身優勢,結合各方資源,以克服產業升級的障礙。
 
  從國際競爭的角度看來,台灣產業升級的主要障礙是市場縱深不夠長,產業規模不夠大,且尖端研發能量不夠強,無法打造自主的產業鏈,或引領產業發展動向。所以,比較好的發展策略,應該是在全球、區域或跨境的產業供應鏈中,卡入適當的位置,先把擁有利基的環節做大做強,再往價值鏈較高的段落努力邁進。
 
  以台灣最大宗的資通訊產業為例,多年以來,台灣在代工領域表現優異,做出了規模,闖出了名號,也獲得實質的利益。只是,大家都感慨,代工的附加價值不高,所以,在保有代工基本盤的同時,往價值鏈的更高環節攻關,一直是台當局和企業界的共同期盼。
 
  然而,如前所述,市場縱深不足、產業規模不大和尖端技術不強,是台灣必須面對的既有障礙,其中,市場縱深不足更是先天性的限制,無法靠後天的努力來改變。因此,任何需要市場縱深來支撐的產業發展段落,如產業價值鏈中的產業標準制定、行銷通路開拓和商品品牌打造,都不容易成為台灣的強項,需要借助外部資源,運用他人優勢,到台灣以外的市場打天下。
 
  相對來說,產業價值鏈中次高端的部份,如特定技術的研發、關鍵零組件的製造和具有創意的專業服務,是依靠台灣本身的要素,比較容易自主掌握的部份。所以,近年來有關部門提倡“隱形冠軍”的概念,鼓勵“中堅企業”的發展,鼓勵製造業服務化,不失為務實的舉措。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既有的要素雖然比較容易著力在特定技術研發、關鍵零組件生產或創意服務這些環節上,但是,要把這些環節做大做強,還是不能只靠台灣本身的力量,而必須思考如何連結境外市場,善用外部資源。換句話說,一個更為對外開放,更能接軌國際,更願面對競爭的台灣,是產業升級必須走的路。
 
  台灣產業不太可能再用貿易障礙來築起高墻,打造產業發展的溫室環境。比較好的作法,是對有發展潛力的產業給予適度的租稅減免和研發補助,階段性地扶一把,而非守護一輩子。就此而言,產業升級轉型行動方案已經把握到了基本原則,我們樂觀其成,接下來,就應該在打造更開放的經營環境上下工夫。
 
  值得憂慮的是,台灣的政治氛圍卻不利於台灣邁向更開放的境界,尤其在處理兩岸經貿的部分。雖然海峽兩岸已經在2010年6月簽署了ECFA,通過早收清單降低了一部份貿易品項的關稅,但是,整體來說,兩岸經貿往來的開放程度,尤其在大陸資金和大陸人士來台的部分,遠低於台灣和其他經濟體往來的水準。這種帶有“封鎖”意味的扭曲,對於台灣產業的發展已經產生了約製作用,情況如果不能改善,後續的負面影響還會更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