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緣何成了中國難題的新解藥?

http://www.CRNTT.com   2014-11-09 11:12:53  


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越來越深,而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謀求轉型升級需要加強與世界的更多聯系,借鑒馬歇爾計劃的提法由此在中國浮出水面。
  中評社北京11月9日訊/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會議日前啟動。在“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和互聯互通建設”三大議題外,“中國版馬歇爾計劃”迅速升溫成為焦點話題。

  上海證券報發表財經評論人周子勛文章稱,所謂“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是指中國建立在“一帶一路”規劃基礎上,面向東盟、中亞等地區的對外投資和發展計劃。去年9月和10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在中亞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在東盟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今年7月15日,金磚國家發表《福塔萊薩宣言》宣布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 上月24日,由中國推動、包含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代表簽約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一系列相互聯繫的戰略安排被有關機構歸納為“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的重點安排。

  近年來,隨著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越來越深,而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後,謀求轉型升級需要加強與世界的更多聯繫,借鑒馬歇爾計劃的提法由此在中國浮出水面。作為經濟合作對話論壇,APEC剛好給中國提供了與世界經濟高度聯繫的窗口和平台。時隔13年,中國再次主辦APEC會議,可以利用“主場”優勢,推動建立亞太夥伴關係、激活亞太地區自貿區、促進經濟創新、改革與增長等。

  文章表示,當前的中國經濟正處在多種矛盾之中:既要讓儲蓄率和投資率下降,又要保持經濟增長;既要調結構和促轉型,又要顧及產業發展和提升就業;既要擴大內需、力促消費,又須嚴控信貸;既要加大城鎮化進度,增加房地產建設,又要嚴控地方財政風險和房地產市場風險;既要改革人民幣匯率機制,又要維持外向型經濟、吸引外資等等。如何有效化解這些矛盾,同時又兼顧中國未來的長期發展,從戰略上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顯然還得在尋找新增長動力上下功夫。對此,當下的共識是,未來中國經濟應在兩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加大對外投資,尤其對非洲地區的大規模投資;二是強化產業升級,提升“世界工廠”的產業等級和技術水平。

  與前一個突破相對應的,正是“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版馬歇爾計劃”有化解過剩產能、為外儲管理提供最適合途徑一舉雙得的戰略意義。

  文章認為,產能過剩是當下困擾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中央已出台多項從國內角度來化解產能過剩的政策;然而,向外轉移產能也是治理產能過剩的高招。

  利用產能輸出化解產能過剩,在歷史上早有先例。當年,美國“馬歇爾計劃”和日本製造業產能輸出,就是其中的代表。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對外援助法案》,利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開啟了“馬歇爾計劃”。該計劃把信貸援助轉化為商品輸出,刺激了美國的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為保持戰後美國的經濟繁榮發揮了積極作用。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緩解國內製造業的產能過剩,日本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投資,採取了以比較優勢為基礎、順貿易偏向的投資戰略,有比較劣勢的產業部門漸次外移。至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國內傳統製造業企業加快對亞洲“四小龍”、東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海外投資,向海外轉移過剩產能。在此過程中,日本不僅形成了母國與投資國之間的垂直分工,帶動本國技術和設備出口,而且通過大規模的海外投資,推動製造業結構發生巨變,轉向具有高附加值的金屬工業、化學與機械工業,形成了以重化工業為核心的製造業結構。對於中國而言,美國與日本向外轉移產能的過程值得借鑒。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