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鄭偉彬:台灣政治力量的重大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4-12-02 09:28:07  


 
  傳統上認為台北的選民結構藍綠為6:4。因此,只要藍營自身不發生分裂,像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國民黨的候選人一般都能獲勝。這被視為國民黨過去16年能一直在台北執政的原因所在。但事實上,這些年來藍綠兩黨的政治惡鬥已經讓台灣民眾相當厭煩。這也是為何此次,連勝文與柯文哲都是以“政治素人”的形象加入台北市長的競選,兩人最初的民調支持率都不錯。

  但可惜的是,連勝文高開低走,此後的選舉策略、路線完全陷入國民黨舊有的選舉套路,政治新人的形象也因此失去。相反,柯文哲無論是競選方針,或是競選方式上有著相當程度上的創新。比如在競選口號上提出超越藍綠、推翻藍綠高牆,要實現“開放政府、全民參與”等目標;同時競選時不插旗、不用宣傳車等,募款在達到法定上限後也隨即停止。這些都給台北的選民新鮮感。即使懷疑其是否真有能力超脫政黨的影響,但卻能讓對傳統藍綠政治惡鬥的選民願意給他一次機會。也正是這樣的形象和競選理念,使得柯文哲在青年世代中具有高人氣。

  據媒體調查顯示,在20歲至29歲之間,柯文哲有七成的支持度,在30歲至39歲,也有近五成的支持率,高出連勝文三成。甚至有調查顯示,在首投族中,柯文哲與連勝文的支持度為8:1,具有絕對的優勢。正是在青年人的層層推動下,柯文哲的支持率不斷飆升。有媒體甚至形容此次藍營的家庭將發生“家變”,即父母等長輩支持連勝文,而青年人則支持柯文哲。

  此外,習慣上我們一般認為台灣青年對政治並不感興趣,因此投票率都相較比較低,但為何在此次的選舉中,青年世代卻被認為是選舉的關鍵因素。這裡不得不提到這幾年來台灣公民社會力量的崛起。

  由於這些年來,馬英九在施政上的失當引發青年世代越來越多的不滿,從而使得他們不得不參與到政治上來。在諸如環保、土地正義、人權問題上的社會運動,越來越多地見到青年人的身影,如苗栗大埔、惡質都市的更新、興建美麗灣飯店等。而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些社會運動逐漸拋開傳統的政黨動員機制,是由社會人士自動發起,通過網絡傳播而形成的,其主體以青年人為主。比如2013年的洪仲丘事件、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

  這裡反映的不僅僅是青年人對藍綠兩黨政治惡鬥的厭惡,同時也反映了青年世代在價值觀上的變化。具體而言,包括兩個面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