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警惕患上“改革欣快症”

http://www.CRNTT.com   2015-01-30 10:40:43  


  中評社北京1月30日訊/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創造了偉大奇跡,目前卻面臨不少棘手問題,而這些問題很大比例都與我們在制度改革方面的滯後有關。在呼籲改革的同時,必須警惕陷入“改革欣快症”痴迷。

  中國證券報發表經濟學者劉海影文章稱,“改革欣快症”的典型體現是認為改革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對於伴隨改革而來的痛苦卻沒有下決心去承受。當前中國經濟的一個核心問題是過剩產能過高。作為過剩產能的金融映像,中國的非政府債務占GDP之比高達186%,高於美國、歐洲、日本。在過剩產能壓制下,實體經濟正在經歷痛苦的通縮,生產物價指數PPI已經長達34個月為負,資產回報率也從2007年的高位持續下滑到5%左右。對於很多行業、企業而言,其投資回報率已經無法覆蓋資金綜合成本,而淪為“僵屍企業”。在正常市撤境中,這些“僵屍企業”會不斷被淘汰,過剩產能得以出清,無效配置的資源得以釋放,在宏觀面上體現為以一定的債務違約、企業倒閉為代價,過剩產能比例得到控制。但以隱形政府信用擔保為這些“僵屍企業”源源不斷地輸血,阻礙了上述本應展開的出清過程,導致過剩產能與債務負擔之間的正反饋循環,令兩個指標均大幅飆升。

  文章分析,怎麼辦?有人推薦一劑“良藥”是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尤其是股權融資。大體而言,這無疑是正確的方向,但幻想此舉對解決上述問題有實質性貢獻,則或是“改革欣快症”的一種體現。

  首先,債權融資與股權融資都是融資的具體方式,而一個項目是否成功,不取決於用哪種方式來融資,取決於這個項目是否具有經濟合理性。投入十個億建一個煉鋁廠,在產能過剩嚴重的情況下,不管股權融十個億,還是債權融四個億,都不會改變這家廠最終會破產倒閉的命運。

  如果只從字面上理解債務比例過高,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完全可以透過以股權融資替代債權融資、甚至用債轉股的方式,把債務比例降低。不幸的是,這並沒有解決問題。本質上,債務本身從來不是問題,而跟債務相對立的資產是問題之所在。只是融資方式的轉換並不能解決我們大量的資產是壞資產、大量項目不具備經濟合理性的本質問題。

  更重要的是,這並不能幫助中國經濟解決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存量與增量問題。經濟學家們談論改革很多,但對於承擔痛苦,不管政府還是學界都談得很少。所謂承擔痛苦,在這一具體問題上的體現在於必須設法讓過剩產能退出,讓壞資產退出,從而讓資源配置到可以帶來發展的新投資機會上去。如果仍按照目前方式繼續下去,由政府隱形擔保的融資去支持本不該生存的產能,那麼可貴、有限的剩餘,會被鎖死在無用的地方,而能夠帶動經濟發展的投資機會卻因為沒有得到充分的資源配置而被浪費。因此,中國經濟的核心難點在於,是否有能力與意願來承擔這個痛苦。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