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王維嘉:亞投行面臨的五大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5-03-29 09:37:24  


 
為人還是為己?

  首先要想清楚亞投行是一個國際金融機構,而不是中國的一家銀行。亞投行必須兼顧各成員國的利益而不僅僅是中國的利益。由於中國在極短的時間裡從一個貧弱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相對富強的國家,國民的心理認知還存在著滯後,作為小國弱國護身符的民族主義訴求仍然高漲。國內的民衆對於身邊的具體利益有具體訴求和切身感知,對於國家的長遠戰略利益不甚了了。由於過去沒有這方面的集體經驗,國民、甚至某些政府部門很容易習慣性地認為亞投行完全是為中國國家利益而服務。

  一旦國內有這樣的認知偏差,就會給亞投行的治理結構和運行帶來巨大壓力。原因很簡單,亞投行的成員國加入亞投行是為了各自的本國利益,如果不能兼顧他們的利益,他們一定會退出。作為發起者、最大股東和領導者,中國甚至可能要犧牲一點自己的眼前的利益以換取亞投行的整體成功。在亞投行這件事上,中國並不是“學雷鋒”,而是有重大的國家利益。和任何組織一樣,組織發起者和領導者的最高利益是這個組織的持續存在和成功,而不是每次分蛋糕時多占一點點。

“硬實力”和“軟實力”

  以中國掌握的投票權,應該能很輕易地通過自己想通過的決策,但一個國際多邊組織的運營並非如此簡單。股權和投票權僅僅是“硬實力”,在這樣一個高度複雜的機構中“軟實力”遠比“硬實力”重要。不論是事關戰略的決策還是具體的投資決定,決定成敗的不是投票權而是格局、眼光、知識和經驗。協調各成員國的利益和意見也是一件有難度的藝術。老牌歐洲的成員國都有幾百年國際縱橫捭闔的經驗,亞洲的許多國家也不是省油的燈。在這方面,中國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規範與效率

  規範透明不僅僅是國際上的擔心,也將是相對分散弱小的其他成員國的最主要訴求。二戰後世界金融機構積累了許多經驗教訓,亞投行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治理結構的規範透明和機構的運行效率往往是一對矛盾。國際金融機構的成員都是各成員國的政府部門,本來各國對於一個可能牽涉到多個政府部門的決策過程就很複雜,幾十個國家在一起互相協調,溝通成本就更高。在過去60年中,世界金融機構的每一個失敗的實踐都可能增加否定性的規範,這使得本來就具有複雜的多邊治理結構的組織運行流程更加繁複。這就是許多國際金融機構都被批評為低效和官僚的主要原因。作為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機構,亞投行應該在這方面有所改進,但不能有不現實的期望,因為其治理結構和其他現存的國際金融機構沒有本質區別。在亞投行的創始階段,為了確保規範透明,寧可犧牲一點效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