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蔡英文“去中華化”政策不可低估

http://www.CRNTT.com   2016-10-04 00:11:33  


 
  客觀而言,蔡英文與民進黨在政經層面推行的各項“柔性台獨”政策,受主客觀諸多因素制約,未必有顯著效果。例如,若蔡英文在“法理台獨”上走太遠,必會遭遇大陸甚至美國聯手打擊,而蔡英文力推“新南向政策”也極容易被大陸的“一帶一路”戰略以及更有力的台商政策抵消,民進黨思茲念茲的TPP更面臨美國政壇更替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因此,綜合考慮,“文化台獨”在某種意義上成為蔡英文以及民進黨能做且很有可能做出明顯效果的不二選擇。有研究者就指出,在政治台獨無法一步到位的條件下,文化台獨似乎成為台灣內外約束條件下的理性選擇。

  另應注意的是,當前島內政治生態已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實現了全面執政,藍營卻還未展現出谷底爬升的氣勢,這意味著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可能性大,“文化台獨”政策將得以長期實施。可以預見,“文化台獨”政策在短期內難以得到自上而下的撥亂反正,相反卻有可能隨著島內統獨勢力的此消彼長而被固化,使得“文化台獨”理念在島內逐步蔓延、紮根,潛移默化成為一種島內社會默認甚至接受的事實。

  (二)以社區營造為政策抓手,實現文化層面的“再造新血”

  認同源自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本身既可以是宏大的、標誌性的、規範意義上的,也可以是零碎的、分散的和日常性的。前者如兩岸共同傳統節日(端午、中秋、農曆新年)、傳承的各類歷史文化典籍、使用的漢語言文字,後者包括民眾在日常生活的體驗與感受。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李登輝、陳水扁持續實施“社區營造”政策,鼓勵基層社區自下而上申請經費以從事社區文化建設。該政策的主要目的就在於“造人”,通過以文化為中心的社區建設塑造出“國家公民意識”和“共同體意識”。台當局的社區發展政策鼓勵各種民間文史工作室和社區發展組織,挖掘各地“鄉土民俗”,將當地的歷史、語言、習俗等傳統文化符號以“愛家鄉”、“愛台灣”等名義編織進入“台灣主體認同”,大力宣揚“吃台灣米喝台灣水就要認同台灣”的文化邏輯。

  同時,社區文化建設與李、扁推行的“去中國化”文化教育相配合,把中華文化符號從社區文化建設中刻意抽離甚至直接省略、虛化,置換為根植於本土、來源自日常生活的集體記憶,進而催生出“知道家鄉在這裡卻不知道中國在哪裡”的認同結果,逐步生發出具有濃厚分離意識的“台灣主體認同”。由於這個過程具有自然性、親民性等特徵,且從島內民眾愛鄉土、愛家鄉的樸素情感出發,因此對普通民眾的影響巨大且難以抗拒,對塑造島內民眾身份認同而言不啻於一場“寧靜革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