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兩岸產業合作與一帶一路建設

http://www.CRNTT.com   2017-04-26 00:08:31  


 
  產業合作是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途徑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經濟深刻變革與兩岸各自經濟轉型,改變了兩岸經濟關係的傳統發展路徑,兩岸產業交流與發展方式也發生一系列重要變化。首先,台灣製造業向大陸轉移減緩,使投資拉動貿易的兩岸經濟關係傳統發展方式面臨動能轉換,產業轉移的經濟增長效應減弱。其次,全球經濟再平衡與大陸生產成本提高衝擊大陸台商代工生產方式,大陸台商面臨就地轉型升級和“逐水草而居”再轉移的選擇,目前看兩種方式在同時進行。第三,兩岸競合效應擴大,大陸產業急起直追的同時,台商轉型升級過程中開始注重與本地市場和產業體系的結合,兩岸產業供應鏈在大陸的當地語系化發展,對台灣出口產生部分替代關係,在島內被炒作成“紅色供應鏈”威脅。第四,兩岸經濟交流的增長效應減弱後,分配效應開始放大。雖然2008年後台灣家庭收入按照五等分的最高與最低比值基本穩定,但貧富差距、實質薪資停滯等問題反而浮現,並被民進黨等政治勢力歸咎於兩岸交流和台灣追求“效率優先”的“舊經濟發展模式”所導致,島內社會對兩岸經貿交流的疑慮上升,進而被政治操作發生“太陽花學運”。

  顯然,在兩岸經濟關係因步入動能轉換期而增長效應減弱後,以台商向大陸轉移為主的兩岸傳統產業交流方式出現部分消極政經影響,而通過兩岸產業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為兩岸關係發展的需要。兩岸產業合作,總體上是通過兩岸產業、企業間的融合發展,擺脫過去台商單向向大陸產業轉移、在大陸經營呈現“飛地”形態的特徵,通過市場導向和制度化合作,實現兩岸經濟與產業的包容性發展,在加快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動能轉換的同時,化解兩岸經濟的“競合”與“分配”問題。2008年後,兩岸產業合作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重要內容,ECFA納入產業合作內容並在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中專門成立“產業合作小組”,開啟了兩岸產業合作的制度化與機制化,兩岸在重大項目合作和試點項目合作上取得積極進展。

  兩岸產業合作的意義在於:第一,將為兩岸經濟關係發展注入新動能,尤其兩岸在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合作和新經濟領域的創新合作,是兩岸經濟關係發展動能轉換的新方向。第二,有助於推動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化解兩岸產業競合衍生的新問題。兩岸產業合作不同於過去生產要素單向轉移的產業交流方式,而是通過相應機制、平台和合作模式,推動兩岸供應鏈合作、重大項目合作與產業政策協調,推動兩岸產業鏈的嵌入式、包容式發展,實現更深層次的兩岸優勢互補,化解兩岸產業競合的消極面。第三,有助於化解兩岸利益分配問題。產業合作將產生利益雙向分配效應,而且隨著產業合作領域的擴大與水準的提高,利益覆蓋面將會擴及更多群體,如通過兩岸供應鏈合作可嵌入更多的兩岸青年就業與創業,在拉動增長效應的同時解決分配問題,更好地發揮政治與社會的外溢效果。第四,實現兩岸經濟合作與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相銜接的重要途徑。尤其兩岸產業合作機制與“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不僅有助於兩岸企業合作走向國際,也將拓展台灣經濟的國際發展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