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評月刊:兩岸關係新時代 台灣如何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8-01-17 00:09:11  


 
  十九大後,島內掀起了一股反思台灣的大陸政策,要求儘快開展兩岸政治談判、以為台灣尋求最佳歸宿的思潮。如前“外交部長”歐鴻煉指出,台灣“應捨棄與對岸的對抗,透過談判、妥協,爭取兩岸和平發展”。前台聯黨主席、台灣和平互信研究會長蘇進強認為,“中華民族復興不能缺台灣,台灣發展也不能沒有大陸。”台灣著名政治評論員黃智賢表示,兩岸統一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這個時間拖得越長,大陸所付出的代價會越來越小,而台灣所付出的代價則會越來越大。而政治學者賴岳謙教授則認為,既然追求“台獨”是不可能,也不現實,更做不到,而且也不敢做,那為什麼不思考統一議題?台灣的有志之士們已經敏銳地意識到十九大報告為台灣問題的終極解決定下基調,這股反思的思潮正在島內延伸和發酵中。

  其次,十九大報告中明確了兩岸人民身份的最大公約數——“兩岸同胞”的概念。這個新身份確立了台灣同胞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他們與大陸同胞共同成為民族復興的主導者,成為發展兩岸關係的推動力。“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來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目的與動力所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將此重任賦予當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作為兩岸關係的主體,需相應承擔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與發展兩岸關係的主體責任,即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個共同”:“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這“三個共同”的要求,既是心靈契合式統一模式的內在要求,也是兩岸同胞的歷史責任和現實奮鬥目標。十九大後出現的“盧麗安效應”,就是“兩岸同胞”這一主體性身份發酵的具體表現。作為一個台灣本土出生長大的台灣兒女,盧麗安教授在海外學成後隨夫婿來大陸工作,她依照自己的理想信念加入中共,並當選中共十九大代表。她以“台灣的女兒為榮、以生為中國人為傲”,希望島內鄉親一起來共同參與共圓中國夢的偉大事業。在她的感召下,已有多位在大陸讀書、工作的台灣青年表示願意加入中國共產黨。“盧麗安效應”成為兩岸關係發展進入新時代的顯著標誌。

  第三,十九大報告貫徹習近平“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的思想,以我為主、根據兩岸關係發展的實際情況,遵從大陸自身的發展節奏開展對台工作,主動提出一系列促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政策舉措:“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