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學者論十九大意義

http://www.CRNTT.com   2018-02-15 00:17:29  


 
  首先,“文本”部份,一般而言,坊間對十九大“對台政策”的詮釋,我們讀得最多的是文本部份,即習近平報告中所提的成績、方略和工作三大段。從文本詮釋的角度,在詮釋時必須注意兩個重大的背景:一是中國自身的變化,特別是習講到“五年來的成就是全方位的、開創性的,五年來的變革是深層次的、根本性的……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在這樣的成就面前,對台工作是相對滯後的;二是兩岸關係的變化,習總書記五年的成就中對台工作之所以相對滯後的原因,當然在台灣政局的變化,帶來兩岸關係的變化,換言之,對台工作如果依然是兩岸政策的話,對台政軍的成績就永遠受到台灣政局波動的影響,所以只有處理兩岸關係的主動性主導權,可以操之在我,才有可能使統一大業不受台灣政局波動,不斷往前推動,所以習近平的對台政策與鄧小平以來的領導人最大的、最根本的、最本質的不同是從兩岸關係的變化、從兩岸互動構成的變化,改為主動建構兩岸關係的發展,在主動性思惟下,工作的基礎是兩岸是“一個中國”原則,則原本是兩岸共同維護的“一個中國”原則,變成“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兩岸關係,在此一思惟指導下,推動兩岸經濟的深化合作和文化交往,以及反獨工作。所以報告中沒有明寫的北京建構兩岸關係新發展的“主動性”三個字,這是個人說明“文本”中所讀到的第一個“頂層設計”,這裡應該不存在“摸著石子渡河”的情況。

  其次,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的涉台事務中,三次提到台灣問題事關民族復興。我們翻開地圖就發現,冷戰時代的第一島鏈,依然使得中國的太平洋進出充滿了阻礙,只有國家的完全統一,中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太平洋強國,擁有太平洋的話語權。所以“國家完全統一”是北京必須主動而且主導的政策。而台灣人民在中國崛起中不是搭便車,而車子上本來就有位子。但是如果台獨不領情,要自外於中國的崛起的機會,還要反中、去中、仇中,那就是要與十四億中國人為敵,這個後果台獨政權必須完全承擔,是以對台獨政權恐怕也沒有善意可言。因此,確定主動“主導為民族復興的國家完全統一”大業,是從習的“文本”中讀到的第二個“頂層設計”。

  其三,在主導“國家完全統一”的高度急迫感下,“反獨”、“化獨”和“促統”三者是統一政策的有機組合:“反獨”是具有高度急迫感的政治任務,所以用實力說話;“化獨”是有長期急迫感的行政工作,所以倡議兩岸的文化交往,逐步化解;“促統”是有現實急迫感的綜合業務,所以在中國崛起中“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等方面入手,成為納入國家發展策略的組成部分,這是個人理解“文本”所讀到的第三個“頂層設計”。
 
  其四,是在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當前發展條件後,北京當局認為“和平統一”依然是最有利的方法,“統一前”可以確保中國大陸小康社會到現代化社會奮鬥的和平環境;“統一後”可以確保國家治理環境的順暢。在“統一前”,面對台獨政權的台灣,兩岸官方之間完全無可作為,所以抓住民心推動“和平統一”是當前主要的工作。習近平先定位兩岸人民的身份,在此身份認定下,“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這裡所舉的一切都是台胞去大陸可以享有的待遇,這與過去的惠台不同,當然也可以被解釋為不讓利給台獨政權;但是更重要的是,因為只有在大陸推動這些利好台胞的政策,才能做到政策“不會變、不動搖”,實踐“不變形、不走樣”。這才能希望得利的台胞向台灣宣傳,才能有效,從而發揮以台引台的效果,使得登陸的台胞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推銷員,幫中共的對台政策做公關。至少可以告訴台灣一個真實的大陸,這也有利於統一後的治理工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