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論壇:粵港澳大灣區前景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18-11-12 00:49:52  


出席論壇嘉賓合影(中評社 侍佳妮攝)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凌友詩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出幾點建議:第一,分“兩步走”,不急於在空間上進行大量的轉移和流動,多利用、發揮產業優勢;第二,“河套合作模式”是深港之間深度融合的典範,大灣區內可以多借鑒、採用此類模式;第三,經濟無法創造真正的認同,大灣區內融合需要有人文的縱深,尤其需要加強香港青年在歷史、人文、鄉情等方面的培養。

  中信銀行(香港)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部總經理廖群發言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在經濟方面的升級非常關鍵。在“一國”框架下,大灣區內會有更大、更快的融合,融合就會產生效益,就會升級。他提到,大灣區在香港的宣傳應該加強,要讓香港民眾真正瞭解、看到融合之後所帶來的好處,特別是香港年輕人,一定要讓他們看到未來大灣區在經濟發展、就業等方面的前景。

  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兼香港電台大灣區節目主持人陳鳳翔談到,要重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青年人的推動作用,在創新科技方面,年輕人擁有豐富的想法,可以加強對“企業家學生”的培養,以助力大灣區內創科發展。他還強調,大灣區建設可與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結合,聚焦東南亞,聯動東南亞各所高校,提高並船出海的成功率。

  中銀香港高級經濟研究員王春新最後發言指出,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靈魂和主旋律是創新,需要通過創新提取大灣區的“精髓”,將創新科技與產業化結合,加強創新金融生態鏈等方面的建設。未來香港可單線先行,推動創新科技的特殊通道設置,推動民生金融的發展。他亦提出,為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香港可以利用大灣區內的土地優勢解決住房問題。

  中評社總編輯兼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羅祥喜、中評社副社長兼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王平等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