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防政治風險爆發 兩岸應構建防火牆

http://www.CRNTT.com   2020-09-20 00:03:07  


 
  第三,反對“台獨”分裂圖謀是兩岸“防火牆”制度的底線要求。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構建從實踐面向來說源於兩岸政治對抗的升高,而兩岸政治對抗的升高又源於“台獨”勢力的挑弄。在兩岸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原本因“台獨”勢力挑起的緊迫情勢能夠在兩岸“防火牆”制度的調適下得以緩和,但“台獨”思潮與“台獨”勢力本身並不會因此自動根除。因此,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構建必須納入共同反對“台獨”分裂圖謀的要件,以之作為兩岸達成“防火牆”制度的底線要求。唯有如此,兩岸“防火牆”制度才能行穩致遠,為兩岸最終實現統一奠定有利的制度空間。

  第四,兩岸實現和平統一是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最終指向。兩岸“防火牆”制度作為一種因應現實情勢的制度性安排,其直接目的在於以制度的方式為兩岸的行為設置一個“隔離帶”,防控兩岸互動中政治風險的爆發和常態化。但從更為宏觀的角度看,兩岸“防火牆”制度因其在邏輯上內含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期待,實際上可納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範疇。因此,兩岸“防火牆”制度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最終目的導向是一致的,即都以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為目標依歸。但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第一階段因循類似新功能主義的整合路徑,先在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推動功能性整合,進而推動政治層面的整合,務實地走出“以合促統”的路子不同,②兩岸“防火牆”制度一開始就注重政治性議題的設計,該制度框架推動兩岸和平統一的具體路徑具有自身的獨特性。

  二、構建兩岸“防火牆”制度的雙重邏輯

  (一)構建兩岸“防火牆”制度的現實邏輯

  制度的構建,源自於實踐對於制度的需求。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構建,亦是如此。具體來說,兩岸互動過程“對抗性”基調抬升與現有互動機制抵禦政治風險疲軟之間的矛盾,直接刺激了兩岸“防火牆”制度的產生。

  一方面,兩岸政治對抗週期性爆發,兩岸互動風險上升。從兩岸交往互動的實踐來看,兩岸關係會隨著台灣地區政黨輪替的發生呈現出週期性對抗的特徵。③在當前台灣地區政治光譜朝著“藍消綠長”趨勢演變、“藍營”發生自我異化風險以及“政黨輪替常態化”的現實背景下,兩岸關係不僅會隨附政黨輪替“陰晴不定”,爆發週期性政治對抗,國民黨調適、修正兩岸關係的能力也會遭到制約和消減,使得“對抗性”成為兩岸互動中的主基調和主趨向。首先,在“藍綠”實力對比逆轉的背景下,國民黨在選舉競爭中實現“觸底反彈”、重返執政的週期可能會發生變化,八年一輪替的模式被打破,從而拉長民進黨執政時長。在民進黨執政時段拉長的背景下,民進黨改變其“台獨”黨綱的預期從邏輯上來說不升反降,兩岸關係的對抗時段相應地也會拉長。其次,“藍消綠長”實力對比結構的形成,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台灣地區“民意結構偏獨化”的結果。在台灣地區“民意結構偏獨化”的牽引下,國民黨會不斷加速自身的“虛級化”與“本土化”進程,在迴避、曲解“九二共識”的過程中出現喪失核心論述、走向“綠化”的風險。而國民黨在國家統一立場上的退卻與失語,不僅會使其在選舉競爭中喪失以“兩岸牌”為核心的論述優勢,加大其重返執政的難度,也會加大其與大陸建立良性互動關係的難度,出現即使是國民黨執政也難以使兩岸關係重回“熱和平”狀態的情況。因此,從當前台灣地區政黨政治的發展脈絡和各大政黨的行為模式及政策趨向來看,未來兩岸關係中的對抗性因素會持續性升高,“對抗性”成為較長一段時期內兩岸互動的主基調和主趨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