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智庫:港式資本主義劣變 需積極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1-06-28 00:03:59  


 
  其次是港式資本主義沿襲華商經營傳統,利用港英政府建立土地批租制度對於房地產權益的長期保障,集中投資發展房地產業,並且在香港回歸之後,以房地產業形成對於香港本地市場的壟斷,加劇貧富懸殊與民怨纍積。

  古代中國商人喜歡將經商盈利用於購買田地、房屋等不動產以求穩定保值。港英政府建立的土地批租制度,本來是確保政府長期分享隨著經濟發展而同步增長的土地與房產利益,不過私人物業及其權益也因此得政府與法律的連帶保障。因此,近代香港華人富商注重購買房地產,逐漸形成重地產、輕實業、棄生產的經營策略。前述1881年香港按季度繳納物業差餉1000元以上的香港19家最大業主當中,華商占17家,這固然表明華商經濟實力大為增強,但也顯示近代華商注重購置房地產,西商卻無意於此執掌牛耳。在20世紀50年代香港工業化轉型中起家的當代香港華人富豪,繼承古代中國商人和近代香港華商的經營傳統,在70年代羽翼豐滿之後,幾乎都將先前在生產和貿易中獲取的盈利注入房地產業,並且從此將其作為畢生經營的主業。80、90年代,香港將買地作為政府重要財政來源的經驗傳入內地,迅速增強內地政府加快本地經濟發展的信心與能力。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內地仿行港式“土地財政”與大力發展房地產業的利弊已經充分顯示出來。近年中央在雄安新區啟動嚴禁房地產炒作交易的城市發展新模式,應該是擺脫香港模式,厲行住房不炒的英明之舉。

  然而在香港,房地產業一直是港式資本主義賴以顯示輝煌成就的唯一主業。2019年福布斯官方網站發佈最新的香港50名富豪榜單,其中26名以房地產為主業,前5名豪富全部為房地產商。李嘉誠連續21年穩居香港首富之位,同為地產大亨的李兆基依然穩居第二,兩人的財富仍然分別比第三名富豪拉開100多億美元的巨大差距。

  房地產業在香港較諸其他行業更容易盈利增值的原因,得益於港英政府集中發展港島及南九龍鬧市區,而將新界的大片土地劃為與內地分隔的緩衝區,並將港九及新界的多數山嶺劃為不開發的郊野公園。特區政府沿襲此種用地格局,遂使當今香港土地大量空置,房屋用地占全港土地面積的比重極少。2019年9月香港民建聯公佈的資料顯示,香港現有土地面積1111平方公里,已建設的城市用地衹占24.3%,其中房屋用地面積僅占6.9%;其餘75.7%為郊野公園及水塘等。物以稀為貴,極少量的房屋用地很容易炒成寸土寸金的高價,正好成為房地產商賺取巨額利潤的囊中物。

  房地產業利潤豐厚,眾多富商趨之若鶩,房地產商更樂不思蜀,不願長期或集中投資難以吹糠見米的製造業、尤其是風險較大的創新科技產業。香港房地產價格逐年攀升,加重各行各業的成本負擔,造成一花盛開百花殘的困局。進入21世紀,實際支撐香港經濟繁榮的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其中金融業又緊緊攀附房地產業,銀行的巨額貸款及其收益和房地產業息息相關。不斷飆升的房地產價格導致生產成本高企,香港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大多難以在本港立足發展,衹好遷移到毗鄰的深圳等內地。本港經濟因而無法培育新的增長點,香港回歸後試圖啟動以創科產業為先導的戰後第三次經濟轉型,至今仍停留在紙面上,鮮有實際成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