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國評論》第290期精彩觀點搶先看

http://www.CRNTT.com   2022-02-01 00:08:24  


《中國評論》第290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本期“智庫思潮”欄目刊發了《兩岸博弈與“大陸形象”敵化建構——建構主義的視角》一文。作者安拴虎(閩南師大閩南文化研究院教授)表示,依據建構主義行為主體和結構相互建構的邏輯,國家間的無政府文化是行為主體之間實踐互動的結果。假若國家通過活動和交流建構的共有理念是互不承認生存權的敵人,相互之間的國家形象(共有的理念)就會都是敵人形象,也就是霍布斯文化;同樣的如果國家建構的共有理念是國家既可以自治、彼此競爭,又不能被消滅,相互之間的國家形象就是對手的形象,也就是洛克文化;如果國家建構的共有理念是國家既有主權,又彼此友好,即相互之間的國家形象就是朋友的形象,也就是康德文化。建構主義理論為我們分析兩岸關係以及大陸形象提供了一種方法,儘管兩岸關係完全不能等同於國際關係,但是溫特建構主義理論為我們解構兩岸關係頗具啟發。從兩岸官方互動的層面來理解,也就是說我們把中國大陸與台灣看作“行為主體”,兩岸之間的互動形成了一種結構(兩岸關係)。兩岸關係的變化,反過來會促使行為主體在互動過程中重新定義或建構自己的身份和利益(理念),並進而影響作為整體的“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認知與評價。就“敵化” 建構而言,七十年來,兩岸基本維持了一個“敵對政治框架”和激烈博弈,無論是之前的“正統”之爭, 還是後來的“統獨”之爭,兩岸雙方共構了“敵人形象”。

  本期“智庫報告”欄目刊發了李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港澳研究所所長助理、副研究員)的《從港澳實踐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一文。該文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也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香港和澳門二十多年的“一國兩制”實踐必然會對“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形成產生影響。在探索台灣“一國兩制”方案時,需解決好法律的“硬對接”和人心的“軟對接”問題。

  本期“智庫分析”欄目刊發了《對於台灣兩大主流論述的詮釋分析及相應對策 》一文。作者李林傑(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研究生)表示,民進黨當局自“雙十講話”後,基本確立了“中華民國台灣論述”作為主導性話語論述, 同國民黨的“中華民國論述”相對立頡頏,成為泛藍泛綠兩大陣營的基本論述。相比於國民黨一以貫之的“中華民國立場”,民進黨的論述經歷了中間化、融合化的調整,對“中華民國”的態度從“什麼碗糕”“流亡政府”到“中華民國台灣”的表述轉變,以1949 年國府遷台作為中華民國新生的起點, 並在目前形成了對於國民黨“中華民國論述”的強烈壓力。因而有必要對於兩種論述,依照某種認知框架加以詮釋,理解其變遷的原因而衡量其對於現實之適用性,並加以定性與定位,從而確立大陸應有的立場面向,以及相應的手段方式。

  本期“智庫研究”欄目刊發了曹小衡(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全國台灣研究會理事)的《兩岸共同市場新起點與路徑思考》一文。文章表示,回顧四十餘年兩岸經濟合作,成功的經驗有千條萬條,歸根結底,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兩岸經濟合作和發展需始終聚焦於國家重大規劃。當前,中國大陸經濟進入新發展階段,正在全力落實十四五規劃和2035 遠景目標,這是深化兩岸經濟融合的新時期,也是打造兩岸共同市場的發力期。打造適應新形勢的兩岸合作新模式,使台商台企在這一輪大陸市場結構調整中不錯過新的機遇, 也使兩岸企業有更多機會攜手跨越深化兩岸經濟合作各種障礙,找到新的、更大的合作空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