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汪毅夫:端陽故事千古心

http://www.CRNTT.com   2022-05-23 00:02:59  


汪毅夫(來源:中評社資料圖)
  中評社北京5月23日電(作者 汪毅夫)五月五日是端陽節。作為節慶,五月五日的名字並不止於端陽節一個。編寫其名目,一寫便是一串。讓我從端陽之“端”字說起罷。清人顧祿《清嘉錄》記:“五日,俗稱端五”。他記的是宋人著作裡已有的說法。近人徐珂《清稗類鈔》則謂:“京師謂端午節為五月節。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在這裡,五月五日有五月節、端五節之謂。唐人韓愕《歲時紀麗》記,五月五日“月號正陽,時惟端午 ”,故五月五日又有正陽節、端午節之稱。據宋人洪邁《容齋隨筆》,唐玄宗生於八月初五日,“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為端午也”,這也是五月五日端午節的得名理由。夏歷五月的月建是午(夏歷正月至五月的月建分別是寅、卯、辰、巳、午),五月為午月,五日亦“可為端午”,則五月五日便有了重午節之名。台灣學者吳瀛濤《台灣民俗》(台灣時代書局1975年版)記:“舊以五月五日為端午節,按五月為午月,故五日亦稱午日,由此端午節亦稱重午。台灣俗稱為午日節,或稱五月節”。當然,五月五日還有重五節、五日節的名字。綜合上記,五月五日有五月節、端五節、端陽節、正陽節、端午節、重午節、午日節、重五節、五日節等名目。

  台灣進士施瓊芳寫過多首以“端陽故事”為題材的詩,如《門懸菖蒲》《端陽日戲咏》《端陽雜詩》和《端五日作》。“端陽故事觸懷頻(顰)”是他皺眉苦思的寫作態度,他的詩句則記取了“端陽故事”的更多名堂:其一,“灼艾方知龍有女”告訴我們,五月五日同龍和女兒有關。五月五日是龍節和女兒節,有龍圖騰崇拜的情結和“是日少女須佩靈符、簪榴花,已嫁女兒亦各歸寧”(康熙《大興縣志》)的情節;其二,《門懸菖蒲》和“結蒲始知草為人”寫的是五月五日的菖蒲節景象;其三,“竟許天中懺果因”記的是“五月五日,乃符天數也,午時為天中節”(宋人陳元靚:《歲時廣記》)之說;其四,“得氣藥丸逢雨水”,“草靈豈合無方藥”和“蟾蜍萬歲猶遭劫”,講的是“五月五日采百草,修制藥品,為避瘟疾等用,藏之良驗”(宋人吳自牧:《夢粱錄》)和“刺取其汁,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清人顧祿:《清嘉錄》)的做法,五月五日因而有“草藥節”之名;其五,“應時帖子畫星辰”,“畏符智笑行邪鬼,續縷權爭造命神”乃是五月初五日驅邪避災的儀式行為。其六,“千古人心五日船”和“也隨人海看飛鳧”,描述的是五月初五日龍舟節的情形;其七,“卻有貞魂招不得,上虞江際汨羅濱”分明是憑弔孝女曹娥和忠臣屈原的意思;其八,“粽智難醫不學愚”,粽是五月五日眾人祭祀屈原的供品,也是眾人分享的食品。綜合上記,從節慶活動看,五月五日有龍節、女兒節、菖蒲節、天中節、草藥節、龍舟節和驅邪避災、憑弔孝女曹娥和忠臣屈原、包粽子等說法和做法。另據台灣學者吳瀛濤《台灣民俗》記:“俗諺云:未食五月節粽,破裘(棉衣)不甘放,意即:端午節未到,雖屬夏天,冷熱不定,過端午節,始為真正夏天”,這是閩南地區、台灣地區稱五月五日為夏節的來由。

  (作者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台灣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