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月刊:綠刻意挑撥“仇中”情緒

http://www.CRNTT.com   2024-08-12 00:06:48  


 
               一、“仇中”情緒的主要意涵

  心理防禦機制最初是由“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來的,後經其女兒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進行了系統研究後逐漸成熟的理論。安娜在《自我與防禦機制》一書中系統地歸納和總結出十五種心理防禦機制,如壓抑、否認、合理化、轉移等。③其中,作為心理動力學中的重要概念,防禦性壓抑(repression)被廣泛應用於相關的理論研究和臨床實踐中,弗洛伊德將其稱為“整個精神分析理論結構的基石”。在他看來,壓抑和心理防禦幾乎是相同含義的,而且他把所有對現實的抑制或扭曲都稱為“壓抑”,其本質“在於將意識中的某些東西從意識中移開,並保持一定距離”④。也就是說,壓抑是人遇到不利情況時通過某種否認現實或歪曲現實的方法進行的一種自我保護,以便把威脅著自身的事物排除在意識之外,或使這些事物不能接近意識,從而緩解或消除自身的不安和痛苦。這是一種自發的、動機性行為的自我防禦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即“潛意識防禦機制”或稱“心理防禦機制”,是“一個人不能記起或知道煩擾的願望、感覺、想法或經驗的機制”⑤。簡言之,心理防禦機制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即便不是在病態情況下,遇到不良情況時,個體也同樣會不自覺地運用這種機制。在兩岸關係情境中,部分台灣民眾為了把“台灣屬於中國”排除在其意識之外,企圖以“仇中”情緒作為一種自我防禦機制來壓制、否認或歪曲“中國台灣”的事實。也就是說,所謂“仇中”情緒是一種由於不願正視“中國台灣”這一事實、卻對祖國大陸持有敵對甚至仇恨的病態情緒,它具有以下三個主要意涵。

  首先,在政治認知上主張“台灣必須割斷與中國大陸的任何淵源”。眾所周知,自古以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國家,其前途與命運應由兩岸民眾共同決定,這是國際上絕大多數國家都承認的事實。但偏偏有部分台灣民眾極力否認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妄想割裂兩岸的歷史淵源與現實連接。一些人更是極端地排斥任何與中國大陸相關的事物、排斥任何中國元素。也就是說,在部分台灣民眾看來,與中國大陸任何形式的聯繫與接觸都是有毒的,都應是被排斥甚至排除的。從心理防禦機制的視角來看,部分台灣民眾妄圖通過否認(denial)的方法來否定“中國台灣”的事實,以獲取心理上的自慰,其結果卻產生了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

  其次,在政治情感上堅持被“國家化”的“台灣認同”。弗洛伊德曾指出,心理的防禦機制拒絕被排斥的表象進入意識,而且不僅僅拒絕了表象本身,還拒絕了表象所伴隨的情感。⑥這一點從部分“仇中”的台灣民眾身上可見一斑,他們不僅排斥任何“中國元素”,而且拒絕所有“中國情感”,卻頑固地堅持極端的“台灣認同”。作為一種地方性認同,“台灣認同”綜合了台灣人對於土地家園的情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問題在於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對抗“中國認同”而被人為建構出來的,致使不少人甚至認為“台灣是台灣,中國是中國”,二者互不隸屬。尤其在部分台灣民眾看來,台灣被賦予崇高的政治價值,“台灣”二字神聖不可侵犯,不容挑戰,一切思維“以台灣為優先”,一切行動“以台灣為主”。“反映在兩岸關係上,台灣自然出現了一種‘恐中’‘懼中’‘抗中’‘排中’‘反中’甚至‘仇中’的發展態勢,逐漸成為當今台灣一種普遍性的社會意識與社會心態。”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