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建交三十年的回憶與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08-12-19 11:58:09  


中美建交30年,雙邊關係的已經遠遠超越兩國範圍,成爲穩定世界局勢的最重要因素。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華盛頓中國論壇社社長陳有為今天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登出“中美建交三十年的回憶與思考 ”一文,作者認爲,中美建交30年對兩國與整個國際局勢的影響巨大,未來的中美關系,將會為世界和平、國際發展做出更為重要的貢獻。文章内容如下:
 
  中美兩國在1978年12月15日發表建交公報,接著又在1979年1月1日宣告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值此建交三十周年之際,中美兩國的政界、學界與媒體,以大量事實證實了中美關系發展的重要成就。 

  本文不想在此重複同樣內容,只從另外的角度來對中美關系進行一番回顧與思考。 

  尼克松1972年2月的破冰之旅宣告中美兩國長期隔絕與敵對態勢的結束,而卡特與中國建交則為發展中美關系奠定了基礎。 

  中美結束敵對狀態與改善關系主要出於政治考慮。美國需要與北京建立戰略協作關系以對抗蘇聯威脅,借助於中國影響力來使美國早日脫出越戰泥潭。毛澤東與鄧小平對美外交目的同中有異,毛只求借美之力牽制莫斯科,在經濟上對美并無所求。因為他一向提倡自力更生,根據毛的思想,中共在“九評”中指責赫魯曉夫牌號的共產主義是“向魔鬼要貸款的共產主義”。 

           軍售問題始終是障礙 

  但是鄧小平既有聯美抗蘇的戰略考慮,又有從美國獲得資金、技術、市場以促進中國經濟發展的明顯意圖。雖然後來大量港台資金進入中國的作用不可低估,但對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發展外部影響最大的應該是美國。 

  卡特時期的白宮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曾去北京試探中美建交。日前他在布魯金斯學會研討會上認為,即使中美建交,但美國朝野還沒有做好在外交上“接納中國的准備”。主要是指台灣問題。 

  迫於美國國會右翼保守親台勢力的強大壓力,卡特為了利益平衡不得不在中美建交四個月後批准由國會通過的《與台灣關系法》。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條款是仍然把台灣當作一個政治實體來對待。由於關系法表面上是美國的一個國內法,當時并未引起北京足够注意。 

  盡管美國承諾履行“斷交、撤軍與廢約”,仍力圖保持台灣制約中國。1980年里根在競選總統期間主張要和台灣建立官方關系,中美雙方在1982年關於對台軍售的談判一度擱淺,最後好不容易才促使美方在“八·一七公報”中承諾“准備逐步減少”軍售。由於海峽兩岸局勢一直未能緩和,美國軍售問題始終成為中美關系中的一大障礙。 

  三十年來,中美關系歷經波瀾,更有出人意料驚天動地的突發事件。80年代中期中美首腦互訪之後中美關系進入平穩發展軌道,但不久發生天安門事件使雙方關系陷入空前危機。進入九十年代,李登輝訪美,中國駐南使館遭到美國轟炸,中美南海撞機事件,中美關系一再遭受嚴重挫折,甚至頻臨破裂邊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