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新醫改的意義多年後會更真切

http://www.CRNTT.com   2009-04-08 09:54:12  


  中評社北京4月8日訊/廣東《南方都市報》今天登載陳季冰文章“新醫改的意義多年後會更真切”,文章說,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前天公布的一紙《意見》不僅掀開了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大幕,也邁出了建立覆蓋城鄉的全民社會保障體系的第一步,但也許要等到許多年以後,人們才會真正認識到這項決策的意義。文章詳細內容如下:

  現在就匆忙地評價新醫改方案的得失,顯然是操之過急的。況且《意見》也只是一個原則,具體操作層面的技術性規定還有待一系列實施細則的制定,許多地方,如政府投入的金額也不是不能隨實際情況變通和更改的。但就《意見》所呈現的“政府主導”、“公益主體”、“覆蓋全民”和“福利均等”的指導思想來看,其方向無疑是正確並值得期許的。

   新醫改方案也許會令一些反改革的人士歡欣鼓舞,但從我的角度看,這與其說是走回頭路,是對市場化改革的否定,毋寧說是對真正的市場經濟的認識的加深。傳統的計劃經濟取消了市場和競爭,把人和社會的一切事務納入國家這台超級機器中;而在現行的半吊子市場經濟中,政府一方面並沒有從應該退出的領域中退出來,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理應承擔的責任交給了市場。這也可能正是越來越多國人對市場導向的改革萌生懷疑和對立情緒的根源。如果說當初為了打破難以維繫的“大鍋飯”和“鐵飯碗”,不得已把“效率”提到至高無上的地位的話,現在,經過30年的實踐和反思,是到了對這種混雜了許多不合理成分的“偽市場化”進行二度撥亂反正的時候了。事實上,在現階段的中國,社會公平問題已經嚴重制約了效率和創造力的進一步釋放。

  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國家財政的投向開始越來越明顯地由過去主要為經濟增長服務的基礎設施項目轉向各類社會事業。這是因為,只有解除民眾對讀書、看病、養老等後顧之憂,我們的內需市場才有可能真正啟動,中國嚴重依賴出口的失衡的經濟結構才能得到扭轉和改善。這些都確是真知灼見,但尚不足以說明社會保障的決定性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