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馬英九對胡錦濤的正面回應

http://www.CRNTT.com   2009-04-21 11:47:47  


馬英九的新聲與上次有所不同
  中評社香港4月21日訊/鳳凰衛視評論員何亮亮今天在《文匯報》發表文章,評析“馬英九對胡錦濤的正面回應”,並認爲:“兩岸關係歷經多年風雨,現在確實到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境界。”。文章内容如下:

  在上周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台灣代表團團長錢復向大陸方面轉達了馬英九新的兩岸政策16字箴言,這可以視為馬英九對胡六條的回應。馬英九的16字箴言與在去年當選後提出的16字兩岸政策相比,明顯更為進取,更為積極。兩岸關係歷經多年風雨,現在確實到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境界。 

  去年12月底,胡錦濤主席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提出了新形勢下大陸對台工作的六項主張,即:一、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二、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三、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四、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五、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六、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台灣輿論稱之為“胡六條”,此後台灣領導人馬英九一直沒有就此作出正式回應,因此受到一些批評。 

             16字箴言展示馬新兩岸政策 

  在上周的博鰲亞洲論壇上,台灣代表團團長錢復向大陸方面轉達了馬英九新的兩岸政策16字箴言:“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這可以視為馬英九對胡六條的回應。 

  與“胡六條”相比,馬英九的16字箴言有些避實就虛,沒有一個中國、國家主權之類的詞,但是熟悉中文表達方式的人們,還是不難從中領會其涵義。特別是與馬英九本人在去年當選後提出的16字兩岸政策相比,明顯更為進取,更為積極。去年的“十六字訣”是:“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開宗明義是“承認現實”,然後才是開創未來;而這次馬英九提出的是:“同舟共濟,相互扶持;深化合作,開創未來”。“同舟共濟”是提綱挈領的前提,比“承認現實”具有更宏觀的歷史視野與民族感情。中國人都明白同舟共濟是什麼意思,這是一家人,是同一民族,相互幫助支持,風雨同舟,共渡難關。同舟就是同命運。在台灣目前的政治現實語境中,以這樣的方式表達比較恰當。其實同舟共濟就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既是一個大家庭,則相互扶持就是應有之意。在李登輝和陳水扁掌權時代,這樣的話語是不可能出現在領導人談話裡的,因為無論是李登輝還是陳水扁,都不把台灣看成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成員,他們想的只是“獨立”、“分離”,對任何同舟共濟之類的話避之則吉,唯恐與中華沾上邊。李登輝、陳水扁還不遺餘力推動“去中國化”,這也對台灣社會產生了一定影響,故馬英九去年提出的16字方針比較消極,也可以理解,因為政策的急轉彎容易被反對派攻擊,執行也有難度。 

             兩岸同舟共濟 共創未來 

  形勢比人強。金融海嘯衝擊下,台灣經濟持續低迷,民眾對馬英九的執政滿意度在不斷降低;兩岸兩會之間兩次商談達成的系列協議,兩岸官方正面推動了過去在民間層面的經濟往來,強大的大陸經濟對台灣的有力拉動,越來越為台灣民眾所感知,“台獨”勢力對此無從反對。東盟中國10+1自由貿易區將在明年正式成型,台灣工商界感受到了強烈的危機,他們強烈要求馬英九政府積極與大陸磋商,要求兩岸之間能夠簽署經濟協作的協定(ECFA),從這個角度來看馬英九提出的“相互扶持”,就更容易理解。扶持是相互的,以兩岸當前的經濟實力、潛力,台灣輿論認為大陸是“大哥”,台灣是“小弟”,“大哥”多扶持“小弟”,是應該的,也是能夠做到的,這才是同舟共濟,才是患難與共。有了這個共識,深化合作就可以進入具體操作,即將在南京舉行的第三次兩會協商會談將就建立兩岸定期航班,啟動兩岸金融合作,開展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三項重要議題簽署相應協議,雙方還將就陸資入島達成一致。兩岸也可能就ECFA問題交換意見,以此來啟動兩岸商談經濟合作機制的進程。 

  “共創未來”並非虛言,既有兩岸經濟合作形成的現實基礎,更有溫家寶總理在會見錢復時所提的“面對未來,捐棄前嫌,密切合作,攜手並進”,這其實又是北京領導人對馬英九提出的“共創未來”的回應。 

  兩岸關係歷經多年風雨,現在確實到了“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