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和平協議 兩岸如何確立彼此身份

http://www.CRNTT.com   2009-05-15 00:31:02  


 
    一中原則的“新三段”詮釋

  從這段歷史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出: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挖空心思所搞的“去中國化”和“正名制憲”,其實只不過是在執行當時國民黨所訂的“李登輝路線”。當然,中共當局對台灣的政治走向並非毫無所覺。2000年5月,民進黨籍陳水扁就任“總統”,他先擺出柔軟的姿態,宣佈“四不一沒有”,促使中共領導當局重新思考兩岸關係的定位,並接受國統綱領中“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一部分”的觀點,調整兩岸目前歸屬的表述方式。

  2000年8月24日,中共副總理錢其琛在會見聯合報系訪問團時,首次公開提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新三段”詮釋,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並強調“一個中國是兩岸能夠接受的最大共同點”。在此之前,中共對於“一個中國原則”的傳統表述方式是:“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不容分割”。兩者相較,中共的態度已經呈現出較大的彈性,並給予雙方較大的迴旋空間。

  其後,錢其琛曾數度闡述類似的論點。2002年3月5日,中共總理朱鎔基在“人大”第五次會議開幕的工作報告中,首次將“一個中國”的“新三段論”納入“政府工作報告”。這是“一中新三段論”首次出現於政府的報告。

  2002年9月13日,中共外長唐家璇在第57屆聯合大會演講時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和大陸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實現國家統一,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立場和不懈奮鬥的目標”。這是中共第一次在國際場合宣稱“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而非“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

    包容性的“中國”概念

  在大陸看來,這種“一中新三段論”的提法,應該是台灣比較可以接受的。在國際政治現實中,“中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然而,無可否認的是:在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前,“中國”在國際上曾經一度是意指“中華民國”;甚至到1971年10月25日,“中華民國”被排出聯合國之前,仍然是如此。

  同樣無可否認的是:在歷史上,“中國”這個概念出現甚早,它源自兩千多年前的夏朝。《左傳》記孔子之言:裔不謀夏,罔不亂華。《說文》解釋:“夏,中國人也”,“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稱華”,由此而有“華夏”之稱。華夏居中而四周為蠻夷,故夏人自稱“中國”,即“中土之國”。從這個意義來看,“中國”並不是政治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或是地理的概念。在“中華民國”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中國”早已存在。

  對台灣而言,“一中新三段論”可以解釋為:自從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號稱“中國”的疆土已經分裂成“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們雖然都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但這個“中國”既不等於“中華民國”,也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既包含台灣的“中華民國”,也包含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中共看來,這可以說是對台灣當局的一種讓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