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美國重戀伊朗 有希望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7-11 12:21:36  


美國想戀伊朗,内賈德可不僅僅是“帶刺玫瑰”。
  中評社香港7月11日訊/旅美學者譚中今天在《聯合早報網》登出文章“美國重戀伊朗露寒人遠”。作者表示:“華盛頓在小布什時代用‘橫波目’看德黑蘭,那貪戀之情是帶有橫蠻之氣的;如今華盛頓在奧巴馬時代用思慕之情看德黑蘭,卻有‘無可奈何春去也’的傷感。當今奧巴馬的美國重戀伊朗能否成功尚難逆料。”文章内容如下:
 
  美國“改變總司令”奧巴馬入主白宮的兩大雄心:一是扶美國經濟大廈於將傾,二是重振美國國際雄風。中東、特別是兩“伊”(伊拉克與伊朗)是後者重點之一。對美國來說,中東具有地理、石油、伊斯蘭三大戰略重要性。

  從地理上看:近世紀歐洲向全世界擴張首先產生的“Orient”(東方)概念,是“East as career”(東方即事業)即征服東方的概念。這個“東方”的征服目標又先近後遠而分成“近東”與“遠東”。“近東”就是中東,以伊拉克、伊朗為焦點,西方任何國家要征服世界,必先控制這兩“伊”。

              奧巴馬想扭轉乾坤

  伊朗與伊拉克的石油儲藏量是世界第二、三位(沙地阿拉伯第一)。控制中東、獨享地球豐富石油資源是從20世紀開始的、美國心照不宣的最重要全球戰略。奧巴馬有志大力發展新能源、擺脫對阿拉伯石油的依賴,從長遠來看,兩“伊”的石油戰略重要性必將衰退,但目前對美國仍然至關重要。

  “九一一”事件和布什政權發動“打恐戰爭”被認為是基督猶太與伊斯蘭世界之間的“文明衝突”,奧巴馬想扭轉乾坤,使美國和伊斯蘭世界言和以贏得穆斯林“人心”(hearts and minds),孤立反美“聖戰者”。他在開羅大學講演彰明較著地宣揚這一新戰略。

  “沙地阿拉伯是政府親美、人民反美,伊朗是政府反美、人民親美”,這一現實間接反映出近二十年來美國政府的伊朗政策不够策略。小布什當政,先是在“九一一”後拒絕伊朗的橄欖枝,後來又無緣無故地把兩“伊”加朝鮮宣布為“罪惡軸心”,把伊朗政權看成“不可接觸的賤民”,逼迫伊朗政府反美。

  奧巴馬在競選時就不顧政敵的攻擊而流露出和伊朗言和的強烈願望,他勝選總統後,伊朗總統內賈德致電祝賀,投桃報李有了開端。奧巴馬一進白宮就表示:只要伊朗“鬆開拳頭”,美國就會“伸出雙手”,他不但願意和內賈德政府對話,而且認為伊朗有“和平發展核能的權利”。

  奧巴馬代表的是“新現實主義”(new realism)思潮,對“布什主義”的到世界各地“傳播上帝的自由福音”的“解放大計”(freedom agenda)進行修正。行家描寫奧巴馬對伊朗正展開一場“大生意談判”(grand bargain),美國保證不支持反對勢力顛覆伊朗現政權以換取伊朗放棄核武及反美態度。

  奧巴馬“新現實主義”的大手筆是在美國人眼中把德黑蘭政權形象從“惡棍”變成“正常人”。今年3月奧巴馬親自向伊朗領導人祝賀伊朗新年,賀詞謹慎地對德黑蘭政府表露華盛頓的“認可”。行家認為,熱切希望華盛頓與德黑蘭重歸和好的奧巴馬是不願看到伊朗政局不穩的。

  這次伊朗總統大選暴露出內賈德政府的獨裁與欺騙的陰暗面,也損害了最高宗教領袖哈孟尼的神聖形象。也許奧巴馬在開羅大學的演講突出了對伊朗的友好願望暗中鼓勵了伊朗知識界、特別是德黑蘭的大學生上街抗議政府操縱大選,甚至喊出反對最高宗教領袖的口號。

  國際自由主義“顔色革命”勢力也有在大選結果沒有正式揭曉之前捏造了內賈德落選的謠傳,然後通過手機短訊幫忙擴散伊朗民間不滿情緒。6月德黑蘭街頭的成千上萬群衆游行示威使得“自由世界”欣喜若狂,從以色列到西班牙的言論都要求奧巴馬“站到伊朗人民一邊”、推倒伊朗的“柏林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