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台港關係 面臨機遇與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09-07-20 08:44:02  


  
  陳淞山:兩地交流互動應該在更多層面有所突破有所表現 

  就我所瞭解,台灣現在跟香港處於一個這麼好發展的時機,那個步伐應該踏得很快,也沒有以前那麼多需的顧忌與聽從上面政治辦事的障礙。上面也很希望香港自己走出來,不然你要怎麼實現“胡六點”?跟台灣有更多交往?跟民進黨有更多新的開放關係? 

  香港好好去走,表現給中央看也好,或者香港需要這樣走也好,這兩個心態對香港政府來說,過去的傳統的心態與角度都需要改變,以前有以前的背景。同樣地在台灣,從國民黨的角度、或從民進黨的角度來說,事實上跟香港的關係也會更緊密的發展。 

  香港有很多很好的經驗、甚至也有很多不好的經驗,都值得台灣瞭解與學習,瞭解其挫折,瞭解香港在與中國大陸經濟往來關係裡面,碰到的各種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的情況對台灣來說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我一直認為這些機會都是很不容易的。 

  事實上,台港關係還有很多層面可以繼續發展,不久前我也才安排兩位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到台灣來訪問與旅遊,到宜蘭礁溪一起泡溫泉,7、8個人在大眾池泡溫泉,又到內湖陽明山的山上吃土雞,這些交流的經驗跟香港朋友的關係,基本上本來就會愈來愈熱烈;不久前香港的大學教授到日月潭、涵碧樓,到南投的一些地方居住,住了兩個晚上,說像人間仙境一樣,因為在香港看不到這些地方,到東南亞去也沒有享受到這麼好的休閒環境。 

  去過的香港朋友現在都告訴我,下次來台灣的時候,一定要先幫他安排這些聖地,溫泉度假,在山上住兩個晚上,最後一晚在台北一起喝酒,大概都是用這種心態作很多交流,我覺得台灣把這種經驗提供給香港的人民更多的新思維。因為對香港人來說,除了大陸旅遊以外,台灣的旅遊,尤其以中南部,不是走馬看花,而是身心休閒的地方,對他們來說是很大的誘因,對台港交流的幫助更大。 

  所以,雙方交流其實有更多突破、更多往來的機會,而不是只來台灣看故宮、看101大樓。事實上現在已經往更深入的文化旅遊方向發展,我期待這樣的發展可以帶動台灣與香港的政府、還有各種黨派,能夠有更積極往來的發展機會。 

  邵宗海:台灣也應該更主動學習香港的成功經驗 

  我再提供比較具體的意見,我們剛剛講了半天,都提到了香港當局非常拘謹,其實我覺得我們也扮演了一個香港與台灣之間設障的角色。舉個例子來講,最近台灣的貪瀆案非常多,法務部長王清峰在立法院備詢時,曾提到台北要有一個廉政公署。廉政公署設立的概念王清峰不是第一個提出來的人,以前在陳履安、王作榮當監察院長時,都有提過這樣的想法。我想應該是台灣沒有公開到香港取經過吧?假如我們要去取經,為什麼不公開一點?現在王清峰說要設立廉政公署,我們可否馬上派個考察團到香港去瞭解,能不能直接公開說?香港有很好的地方我們可以去學,但有更多是我們自己沒有走出去,這是第一個例子。 

  第二個例子,我覺得香港最好學的東西,是香港的公車行駛。香港的公車絕對不會在行進間突然轉換車道超越,除非說前面發生變故,它走得相當規矩,學到英國一套很嚴謹的法治精神;還有“計程車現象”,你到香港招計程車,如果不在一個適當的上車的地方,計程車絕對不會停下來接客,如果不在一個適當的下車的地方,它也絕對不會停下來放客。台北一直有兩大交通公害,一個是公車、一個就是計程車,我覺得研考會也好、交通部也好,應該去學香港的管理措施;取經的時候,不要覺得丟臉,甚至公開請香港專門負責公車、計程車的相關部門人員來台講課,為什麼香港可以做得這麼好? 

  第三個例子,葉國華擔任董建華的台灣事務顧問時,他負責的香港政策研究所是兩岸的學者交流平台。有時學術界交流根本不需要掩飾,實際上這就是學術通往政策的管道;所以葉國華時代以學術上的交流達到政治目的,非常明顯。當這樣一個學術平台目前沒有了,所以台灣與香港之間的學術交流就淡下來了,城市大學鄭宇碩好像是目前台灣非常倚重的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者,可是鄭宇碩跟台灣學術界的往來好像也沒有比以前葉國華時代交往得更深。 

  台灣有社會科學背景的學者,大概有一半會有政治參與,盛治仁就是一個例子,張五岳更不用說,兩岸四地如有盛會哪個會不透過他居中聯繫?所以他們是學者,可是背後也埋設很多政治連接;我認為如果港台學術方面能夠接觸,就是政治上面的跳板。在學術的交流上,特別是社會科學,可以跟香港慢慢恢復,特別是李教授又在智庫裡做事,更可以來推動這些事。 

  李彭廣:港台關係的發展只能循序漸進 

  我覺得今天的座談會,大家都很希望港台兩地加強交往;大家也曉得過去港台之間一直在歷史的背景底下,才走出今天的結果,當然我也很難想像在一夜之間就能改變,大家互相慢慢地一小步、一中步、一大步,逐步建構雙方的信心,走得穩一點,未來可能走得更好、走得更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