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網路 在莫拉克風災中凸現作用

http://www.CRNTT.com   2009-08-16 09:27:32  


網絡在匯集災難資訊拼接災難全景方面已經凸現了重要作用
  中評社台北8月16日訊/博士候選人黃書緯今天在《中國時報》“網路在災難中的角色”。文章強調:“我們要的不是政治人物的搏感情,我們要的是政策與資料的透明。網路使用者絕對不是新聞媒體口中的網友鄉民,網路使用者是對正確資訊有渴望、對議題討論有習慣、對組織學習有經驗的公民。唯有當我們走到這一步,改變,才有可能。”文章内容如下:
 
   八八水災災情傳出後,網路上很快出現了各種災情整合通報的網站。有以twitter來散布訊息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以google map來標示災情的莫拉克颱風災情地圖、整理Plurk上災情訊息的“莫拉克颱風災情支援”。隨著救災工作推進,網路也開始演化。這些網站進一步的肩負起物資收集、代為尋人的工作,而由數位文化協會所建立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更應台南縣政府與屏東縣政府之邀,正式進入災變中心。這是網路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快。對比“中央政府”的顢頇,新聞媒體報導的片面化,網路的確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可能。但除了“快”,網路還能做什麼? 

  最明顯的,是資訊整合。當救災資訊隨電子郵件四處轉寄、新聞媒體重複播放時,民眾已無法辨明那一則狀況是最新的。甚至,常會出現錯誤的訊息仍在散布,卻無人出面更新與訂正。這時候,一個有義工進行經常更新的訊息整合網站,不但可以作為災區訊息傳出的窗口,更可做為組織後勤援助的平台。事實上,我們若是觀察由數位文化協會所建立的災情中心網站的轉變,不難發現,他們已經慢慢從一個單純網友所建立的資訊散布網站,轉變成為一個連結公部門與社會大眾之間的管道,並且在這過程中慢慢建立一個資訊整合、分類、組織、發布的模式,然後隨著志工的進駐應用到一個個災變中心上。 

  當然,這些資訊整合的模式不是一開始就知道的,而是這些志工從許多類似事件中慢慢累積學習得來的,而這就讓我們看到網路的第二種可能,那就是網路使用者的“自我組織”。自我組織最簡單的例子,先是資訊整合上的合作,例如由網友寫成的plurk災情收集器、台灣部落客協會號召網友持續更新的google map,都是最簡單的例子。網路使用者的自我組織也表現在救災物資的收集上,例如由PTT發起的物資收集行動,就不單是收集物資,也會事先在網站上教導民眾什麼樣的物資才是適合災區民眾需要的,並且在收集物資後組織網友進行物資的分類與運送。至於數位文化協會與各地災變中心的合作,則是在公私部門的合作中將救災資訊散布模式建制化。這些從“做中學”的自我組織過程,讓網路使用者不單單只是訊息的消費者,並且可以成為訊息的工作者。 

  那麼,網路使用者學會自我組織後又如何? 

  我認為,唯有網路使用者學會自我組織、自我培力,我們才有可能看到網路的第三種可能,那就是“議題拓深”。九二一大地震的經驗告訴我們,災後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牽涉到現實的資源分配問題,也關聯著更重要的國土保育政策,這些議題都需要長期且全面的關注。尤其是,八八水災不單單只是颱風降雨過量的極端氣候變遷問題,而是台灣長期以來水土保持不當、土地過度開發的沉痾,甚至是近年曾文水庫引水越域政策是否需要重新檢討的環保問題。這類議題過去只有少數的環保團體關心,台灣民眾若在此刻願意對相關議題投注關心,要求政府將相關資料公開透明化,並且為這些議題的資訊與討論建立起完整的資料庫與討論平台,我們才有可能打破過去“災難、援助、檢討、遺忘”的錯誤迴圈,建立起“災難、援助、檢討、累積”的正向迴圈。 

  近來,台灣政治人物總愛談歐巴馬,他們總以為弄個微網誌的帳號、Facebook的粉絲團、寫個早安噗、跳跳香蕉舞,就可以像歐巴馬一樣贏得選民的認同。錯了,大錯特錯。歐巴馬的網路動員之所以成功,不是因為他讓選民認識他的私生活,而是因為選民在這自我組織的學習過程中看到改變政治的可能性。我們要的不是政治人物的搏感情,我們要的是政策與資料的透明。網路使用者絕對不是新聞媒體口中的網友鄉民,網路使用者是對正確資訊有渴望、對議題討論有習慣、對組織學習有經驗的公民。唯有當我們走到這一步,改變,才有可能。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