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能源談判:定價權才是關鍵

http://www.CRNTT.com   2009-09-18 10:47:40  


中國作爲世界油品的巨大用戶,必須爭奪自己的定價權。
  中評社北京9月18日訊/中石油的海外擴張之路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暢。原以為峰回路轉的中俄天然氣談判由於價格問題無限期擱置,好不容易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在澳大利亞項目上簽下大單合同卻由於高昂的交易額陷入“高價門”之上,再度引起國內輿論的關注。

  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陳宇峰文章稱,根據8月簽訂的雙方協議,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將從2014或2015年開始的20年內,每年通過該公司在澳大利亞高庚LNG項目向中國石油供應約225萬噸LNG。協議簽署後,澳大利亞資源和能源部長馬丁•弗格森對外聲稱這筆交易價值500億澳元,相當於410億美元。這一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國內媒體對同期印度Petronet公司購買LNG協議的比照和關注。Petronet網站近日發布,根據與埃克森美孚8月上旬簽署的協議,將在20年內每年從高庚項目進口150萬噸液化天然氣。儘管價格並未明朗化,但媒體估算這一交易總額控制在205億美元左右。接下去的計算是很簡單的,中國購買澳大利亞高更項目中的液化天然氣,折算單價為918美元/噸,而印度同期購買同質天然氣單價在683美元/噸,明顯低於中國的購買價格。為此,中國在這一項目上將多花費上百億美元。

  針對如此大的售價差異,中石油再次以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性排除了對公眾的解釋誠意:合作協議只能確定了雙方長期貿易的價格機制。“第一是這個機制遵循了當前國際LNG交易中的通行規則,反映交割當期國際能源市場的價格水平,第二是經過雙方長期談判形成的。第三是估值渠道的不同,因此來自不同渠道的估值沒有可比性。”

  文章表示,按照普通的經濟學常識,當消費者具有大規模購買能力的時候,往往會具有更多的談價還價能力,最後的售價也會低於市場上的均衡價格。但是,奇跡似乎又在中石油身上發生了。擁有更大購買力的中石油與埃克森美孚公司談判價整整高了印度Petronet售價50%以上。儘管這種情況要比公眾這一直觀判斷要複雜些,比如涉及到國家能源安全的考慮、簽訂合同的時機以及可能的技術轉讓可能性等等,但50%的價差似乎應該讓中石油領導層認真考評一下此次談判者的談判能力。

  對於擁有巨大能源消費的中國市場來說,是中石油、中石化手中不可多得的一張王牌,但卻屢屢在海外併購和採購案中失手。如果一味地將之歸結為國家能源安全,那麼未免有些牽強附會之嫌,我們總不能為那些見不到摸不著的事頻頻買單吧!暫不說國內能源儲量空前匱乏的日本在近半個世紀內的各項成功,就說眼前的印度Petronet公司在同期同質項目的比較,我們都應該為中石油、中石化所構築的“馬其頓防線”捏一把汗:代價高昂但其效果一般。

  當然,這也不是排除中國在石油和天然氣戰略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對於中國這一世界上最大的轉型經濟體,構建一個獨立的長期能源戰略顯得越來越重要。但是,這同樣也排除這些戰略實施的最佳時機,總不至於像普通散戶一樣進行追漲殺跌的非理性購買行為。之所以把能源儲備的決策從消費者個人轉移到國家或者國企層面來完成:一是因為消費者對國際市場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不及國家法人,避免大多數消費者在購買決策上的非理性傾向;二是由於消費者並不具有國家法人的資本規模優勢,化零為整,集中優勢實現能源市場的規模優勢。

  文章指出,中國本應該在能源市場定價機制談判上擁有更強大的談判能力和更大的討價還價空間,由此也能掌握住國際能源市場價格的波動節奏和內在規律。如何尋找並開發潛在市場的需求,不僅是各國政府亟須解決的問題,而且也是各大跨國公司尋求生存之道的關鍵所在。而坐擁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天然氣消費大國的中國在目前全球性經濟危機贏得一次難得的發展機遇,無論海外併購,還是更多更深入地參與到國際事務。從力拓的戲劇化轉變、中石化收購瑞士Addax石油公司等一系列動作中可窺見這一端倪。但遺憾的是,我們並沒有看到具有“天時”、“地利”的中國大企業或者相關機構緊抓這一千年難逢的機會,取而代之的卻是那些更加笨拙、更加昂貴的保守性行為。

  或許中石油還能暫時用國家能源安全戰略為其與埃克森美孚這單410億美金的高昂天然氣交易辯護,但問題是下一單交易呢?國家的能源戰略究竟需要多少單這樣高昂交易所構築的防線呢?

  很顯然,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此單交易的總額和為防禦性國家能源戰略安全所作的陳詞濫調。作為一個健康、可持續的國家能源戰略,必須審時度勢,利用地利,抓住天時,更加積極地融入到國際能源市場的定價談判機制中,為接下去的中國經濟復甦構築一個堅實的、進退自如的國家能源戰略。顯而易見的一個事實,防禦並不意味著穩固,而進攻並不意味著放棄防禦。防禦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便是構築中國當前能源戰略體系的方向性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