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警惕島內“文化台獨”思潮的回籠

http://www.CRNTT.com   2009-09-20 00:23:09  


 
  較之政治互動、經濟交流而言,兩岸的文化交流不如政治互動那麼敏感;也不如經濟交流那麼重利,可以更多地選擇雙方均可接受的“中性”主題,包括雙方雖不贊同但仍可包容的內容,因而文化交流內涵更為豐富,可操作性更強。兩岸的和平統一,在不斷累積達到一定的量變、質變的基礎上,可以率先實行的是文化統一。在逐步推進兩岸文化統一的漸進過程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始終緊緊抓住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不放,因為它是整個民族生存延續和發展壯大的精神原動力。正因為兩岸源於同一文化,因此只有中華文化才是同為中國人的核心價值所在,用中華文化去創建兩岸共同的核心價值才有可能,才有必要;而有了共同的核心價值,雙方才有可能攜手締造一個統一、美好的新國家。這個新型國家之所以更為強大,不可戰勝,就是因為中華文化奠定了她的精神基礎和社會本質。

  “胡六點”強調,弘揚中華文化是維繫兩岸的精神紐帶,正是站在中華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地,高度肯定中華文化的歷史作用與現實作用;牢牢抓住了中華文化的四大定位:社會認同、行為準則、精神產品與文明生活,進一步拓展了中華文化在維護、發展兩岸關係中所具有的獨特魅力、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發揮中華文化相承性、包容性、滲透性、民族性的四大特性,倡導兩岸共同來構建、營造美好的精神家園。

  兩岸統一,文化先行。同一種文字、同一種語言、同一個民族、同一種文明,中華文化的具體載體相同,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成了阻擋不了的歷史潮流。

    不容忽視“文化台獨”的危害

  “文化台獨”是一種以確立“台灣獨立”為價值取向,以“去中國化”為顯著特徵,為“政治台獨”製造輿論和理論基礎的社會文化思潮。

  上世紀四十年代台灣光復後不久,島內的“文化台獨”就露出了端倪。李登輝時期,“文化台獨”出現惡性蔓延的勢頭。

   1990年李登輝就公開聲稱,“台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加快了“文化台獨”的步伐。 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瘋狂地推行“台獨”路線,迫不及待在歷史、教育、文學、藝術等領域全面推行“文化台獨”。陳水扁當局用吸納了台灣方言的“通用拼音”取代漢語拼音;全面弱化普通話在台灣的影響,把閩南話、客家話、11種“原住民語”與普通話一起定為所謂“國家語言”;利用各種考試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公務人員考試科目取消“中國”字樣;修改歷史教科書,將“台灣史”從“中國史”中獨立出來。台灣當局推進“文化台獨”的目的就是要全面、系統地割斷台灣與祖國大陸的聯繫,抹去台灣人民心中的祖國記憶。從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來全面塑造台灣民眾的“台獨”觀念,其最終指向就是“台獨建國”。

  “文化台獨”通過欺瞞手段騙取台灣民眾的支持,誤導台灣民眾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台獨”理念,在島內形成有利於“台獨”勢力生存和發展的土壤。相較於“政治台獨”,其具有更大的欺騙性和隱蔽性。它的特點是用軟刀子殺人,殺了人還不見血,就像慢性毒藥一樣,不斷腐蝕台灣民眾對中國的認同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文化台獨”的危害、毒害長期存在,它不會因民進黨的下台而終止,對此決不能掉以輕心。

  馬英九上台後,“台獨”的聲浪有所減弱,但決不是銷聲匿跡。“文化台獨”的根植非“一日之寒”,同樣要想根除也決不是舉手之勞。放眼今日的台灣,“文化台獨”的叫囂時有耳聞,只要一有機會,各類“台獨”分子就會迫不及待登台表演一番,惟恐民眾將他們遺忘。“文化台獨”的劣根性、排他性註定了它的頑固性、瘋狂性、長期性、殘忍性,對大力開展兩岸的文化交流傷害極大,對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形成嚴重威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
首 頁 | 廣告查詢 | 訂閱方法 | 中國評論新聞網 | 學術出版社 | 關於我們 | 聯繫我們 | 免責條款 | 版 權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