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張維為:中國成功背後的八個理念

http://www.CRNTT.com   2009-10-10 08:18:39  


新中國的成就令國人深感驕傲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訊/中國隆重慶祝共和國建立六十周年,這一盛大慶典無疑會使一些人不爽,它們的意識形態傾向無法容忍一個“共產黨國家”如此自豪。但是我們有必要客觀看待中國,分析究竟什麼原因使中國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從貧窮的國家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批評中國的人總是說,儘管中國取得了經濟上的成績,但未能提供大的理念。筆者認為,正是中國以下八個大理念帶來了中國戲劇般的崛起。日內瓦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張維為在《人民網》登出的文章,提出上述觀點。文章内容如下:

  第一、實事求是。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中國觀念,也是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的座右銘。鄧小平認為,判斷真理的最終標準不應是意識形態的教條(不管是東方的教條還是西方的教條),而應該是事實。通過對事實的檢驗,中國得出了結論:蘇聯模式和西方民主模式都不能使一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民主化常出現在現代化實現之後,而非之前。中國在1978年決定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採取務實的、不斷試錯的方式來推動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

  第二、民生為大。中國信奉這個古老的治國理念,強調消除貧困是最基本的人權。這使中國在一代人時間內實現了近四億人的脫貧,是人類史上從未有過的成就。中國可能糾正了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在人權方面的一個疏忽(儘管這一點會有爭議),即西方把人權幾乎界定為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這個理念對於全世界的窮人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三、整體思想的重要性。受哲學傳統影響,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至今,中國採取了整體戰略理念,政府在不同轉變階段確定清晰的重點和優先順序,簡單容易的改革後往往緊隨著更具決定性的、更加困難的改革。與之相比,民粹主義、短期政治在當今世界許多地方非常普遍。

  第四、政府是必要的善。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繁榮都離不開開明的強勢政府。不同於美國主張的“政府是必要的惡”,中國的變革由一個開明的、致力於發展的政府所領導;不同於戈爾巴喬夫,他放棄了舊體制,結果卻發現自己的帝國轟然崩潰,鄧小平把中國的舊體制轉型,從追求烏托邦轉入追求現代化。儘管有缺點,這個體制卻有能力凝聚整個國家對於現代化的共識,執行艱巨的戰略目標,如強制推動銀行系統的改革、推動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大力刺激中國經濟走出全球衰退等。

  第五、良政比民主化更重要。中國拒絕“民主與專制對立”這種老生常談,認為一個政府的性質,包括其合法性,應由其實質內容,即良政來決定;應由政府能向人民提供了什麼來檢驗。儘管中國在透明度、法律制度方面還存在不足,但它還是主導了世界最快的經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所做的一項調查,76%的中國人對未來感到樂觀,位列17個接受調查的主要國家的榜首。

  第六、政績合法性。受儒家擇優選拔精英制度的影響,中國在其整個政治體制內廣泛地推行擇優選拔,儘管這樣的努力並不都成功。中國把扶貧、環保等指標列為官員晉升的關鍵標準,中國領導人能幹、老練、久經鍛煉。

  第七、有選擇的學習、適應。在中國世俗文化氛圍中,學習別人之長是備受贊譽的。中國人已經形成了巨大的選擇性學習能力和適應挑戰的能力。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國迅速地擁抱了信息技術革命,並成為這場革命的佼佼者。

  第八、和而不同。中國今天重新推崇這個儒家用來治理龐大而錯綜複雜社會時所信奉的和諧理想,拒絕西方的對抗性政治,並大力強調不同利益團體的共同之處,極力化解社會變革帶來的各種矛盾,並力求盡快建設一個能夠覆蓋全國所有百姓的社保網。
  中國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如打擊腐敗,減小地區差距,但在今後,中國還會繼續沿著這些理念演變,而非擁抱西方自由民主,原因是這些理念似乎可行,且大致符合人們的常識判斷和中國自己獨特的政治文化。

  中國會繼續向西方學習,因為這對中國有益。不過,西方今天也許應該如鄧小平所說“解放思想”,為了自己的利益,需要更多地了解甚至學習一些中國理念,不管這些理念顯得多麼陌生奇怪。這不僅是為了避免再次對中國這個重要國家(其本身是一個文明)做出意識形態驅動的誤判,也是為了豐富整個世界在應對消除貧困、氣候變化、文明衝突等挑戰方面的集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