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中國經濟 百年起承轉合

http://www.CRNTT.com   2009-11-08 09:22:05  


前三十年土地成本幾乎歸零,也造就了後30年房地產的暴利。
  中評社北京11月8日訊/新中國建國一甲子,六十年,就發展階段看,一般都把它分為兩個三十年。其實,還有下一個三十年,這就九十年了;然後再凑十年,就是一個世紀。這一個百年中國經濟,仔細看,其間頗有起承轉合的邏輯。《中外管理》刊登的石齊平的文章提出這個觀點:

  文章講究起承轉合,國家發展亦複如此:有來龍,有去脈。來龍已是事實,但不經點出往往不知其邏輯;去脈則是趨勢,是根據邏輯作的判斷。

       60年的“起承”邏輯

  新中國第一個30年,即1949-1978,實行的是封閉鎖國政策,體制則是共產+計劃+公有。這一切,完全跟全球化+市場化+私有體制相反。後者的優點是活力、動力、生產力、競爭力。所以,這條路走到1978年是走到了底,非換不可,這就為第二個30年的改革開放布下了一個基本上非如此不可的邏輯,但這只是第一層。第二個30年怎麼走,其實還跟前一個30年的另外四個因素有關。

  首先,是民族主義。孫中山形容清末的中國是一盤散沙,所以三民主義頭一個倡導的就是民族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在對日抗戰時已初步成形,新中國建立後更進一步強化,這對第二個30年的發展有相當貢獻。應該說,第二個30年的發展動力來自兩方面:一為市場經濟,二是民族主義。

  其次,是土地成本歸零。這裡撇開複雜的是非對錯,談的只是因果邏輯。第二個30年的發展,就是在全國土地成本幾乎為零的情況下開始的。

  再次,是威權體制。它有好與不好,好的一面,是為第二個30年的發展,極大程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或行政成本。

  最後,是港澳及台灣因素。尤其是港、台的市場經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為大陸第二個30年的發展提供了多方面的正面影響。

  這就是第一個30年(1949—1978)的“起”,與第二個30年(1979—2008)的“承”。

                     新30年的“轉合”路徑

  第二個30年因此走上了改革開放,也就是市場經濟加上了全球化。這一來,就讓中國的優勢:勞動力、土地、凝聚力、執行力、融合力(港、台與大陸),在市場經濟下充分釋放,並在全球空間中淋漓盡致地充分發揮了,30年創造了年均經濟增長率9.8%的記錄。但另一方面,高度依賴外需導向的增長拉動模式似乎也走到了極限,到了一個必須“轉”的時刻了,這個“轉”就為下一個30年(2009—2038)埋下了伏筆,鋪陳了脈絡。

  如果說第一個30年是封閉,第二個30年是開放——但只是外需導向型的開放,因此第三個30年,就應是內需導向型的開放。

  現在,要探索的就是內需導向型的開放發展模式,究竟會有或應有哪些發展邏輯。

  首先,下一個30年的內需導向,側重的應不只是投資,更多應是消費;其次,消費也有不同類型,下一個30年側重的消費應不只是即時性(吃、喝、玩、樂),而應更多是耐久性(住、行、育、醫)的消費,不只是私有性,而應更多的是公共性(公共交通、環境生態、社會素質)的消費。

  而要拉動這樣的消費,依賴的就不能只是經濟政策,必須同時進行社會改革(包括創造就業及改善財富分配)、行政改革以及配套的政治改革。只有這一連串的改革能循序起動,第三個30年的發展模式的“轉”才能順利完成。

  然後,在這第三個30年成功轉型的基礎上,再一個10年、30年、300年的發展就將是可持續、健康而完善的發展了,是謂第四個階段: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