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美家庭有什麼不同

http://www.CRNTT.com   2010-03-29 13:42:56  


 
  前述中國家庭的觀察所得,與美國社會是截然不同的。199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 (Gary Becker),1981年發表的《家庭論》(A Treatise on the Family,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是首部由經濟學觀點剖析家庭行為的巨著。而根據Shelly Lundberg和Robert Pollak所撰寫的一篇論文《美國家庭與家庭經濟學》(the American Family and Family Economics,刊於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7年),從《家庭論》發表到接下來的短短20多年間,美國的家庭發生了非常急遽的變化。

  同居、離婚和未婚生子的顯著增加,使得美國家庭的類型朝向多元的方向發展。在各式各樣的家庭中,有相當高比例是由未婚的異性或同性伴侶組成,也有相當高比例是單親家庭,或是由再婚夫妻與各自的子女組成。在傳統家庭式微的情況下,市場、政府的功能逐漸取代了家庭的角色。例如,家庭的養兒防老功能,改由贍養機構或政府的老人照顧措施取代。兒童的教養與照顧,轉由保姆、幼兒園或政府社會福利機構分攤。而失業保險、社會救濟則取代了家庭成員組成的安全網。

  面對美國家庭功能逐漸淡化,轉而由市場、政府取代的發展趨勢,Shelly Lundberg和Robert Pollak認為,家庭、市場、政府機能間的此消彼長,有著雞生蛋、蛋生雞的關係。一方面家庭的式微,使得市場、政府不得不取而代之。但另一方面,市場、政府機制的擴張,也造就家庭功能的萎縮。而對於家庭功能的不彰,這兩位學者,或蓋瑞.貝克,都抱持著相當樂觀的看法。如蓋瑞.貝克的文章《家與國》(the Family and the State,刊於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8年) 指出,如果聽由家庭自由運作而不加干預,可能造成父母對子女教育投資不足、父母乏人照料等問題。借由政府政策的介入(如提供幼兒照顧服務、老人贍養措施),反倒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改善家庭的運作效率。

  然而,諸如美國家庭的發展經驗,是否可以借用到中國社會,讓家庭的運作更具效率呢?由朱敬一和於若蓉的分析可以得知,中國家庭的發展情況不同於美國社會,由家庭成員構築而成的安全網,仍舊非常緊密,並以相當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如果貿然引進美國的社會安全體系,提供失業保險、社會救濟等社會安全措施,反而可能讓個人仰賴這類社會安全網,而不積極營造家庭關係,讓原本緊實的家庭安全網變得鬆散,甚或瓦解。此外,西方不少研究發現,失業保險、社會救濟的提供,使得某些人寧可仰賴政府來養自己,而不願投入工作,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以及沉重的財政負擔。與其將資源投入社會安全網的建構,政府不如致力維繫家庭安全網,讓中國家庭盡量保存原有的風貌。

  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有人會認為,西方的月亮比較圓,西方的制度、規章都值得師法。《了解華人家庭》一書的問世,可以讓我們了解中國人家庭,重新思考傳統中國家庭有哪些好處,而不必向美國學習。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鄒至莊 2010年03月29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