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社台北論壇:客家族群政治板塊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12-03 00:17:02  


 
  一派是學院派,主要是指現行教育體制內名義上的客家學院研究者,他們幾乎占去了所有的客裔研究資源。雖然台灣的客裔族群仍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生命的群體,但因這些學院派幾乎是一群與台灣客裔沒有關連的人,所以不論是客裔台灣人的語言、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的真實狀態與未來發展如何,和他們之間沒有關係,也不是他們所在乎的。他們若有涉及台灣客裔的研究,基本上就是移植復誦國外相關學科的觀點。因為他們漠視對真實存在的台灣客裔群體的研究,自然就沒有能力提出解決前述各項客裔問題的可行方案。迄今為止,他們進行的研究對台灣的客裔族群和台灣族群生態的瞭解,幫助有限,其研究只能在其圈子裡自得其樂。

  另一派是常民派,他們多是個別人士。長期以來,常民派默默地獨力對台灣客裔進行有限地研究,雖然資源與支持力量十分薄弱,但他們懷著使命感,仍試圖從台灣的歷史發展與族群關係來瞭解客裔台灣人的種種問題。綜合地說,這些人認為,族群關係是處理當今台灣一切政治、社會、文化問題的決定性因素,但這卻是擁有各項資源的學院派研究者所漠視的。例如,從1684年泉州人施琅(清初降清的原鄭成功漢人部將),向清康熙奏准實施的“渡台禁令”,雖然形式上在乾隆末年(1786年)解禁了,但該禁令的後遺症已使客裔與福裔人數懸殊甚大,“強零弱、眾報寡”的鬥爭成為台灣族群關係發展史的核心部分。在滿清“放任分化”政策下,台灣有200餘年之久(1684-1895)成為赤裸裸的叢林社會,以致今天許多福裔在有意無意之間仍據此認為他們有獨霸“台灣”一詞在政治、社會、文化、歷史、地理等一切意涵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今天台灣雖號稱進入民主時代,實際上前述的族群關係史軌跡對客裔台灣人在當代及未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社及會的影響仍然深不可測。如果福裔仍持續不願承認其他族裔對台灣的發展一樣犧牲奉獻,都是台灣的共同主人,則台灣各族裔之間難以建立信任關係,更無法建立共識。

  前述的歷史因素加上後來日本殖民統治的“皇民化”政策與國民政府的獨尊“國語”,壓制各族群語言的政策,對台灣客裔族群造成的嚴重的壓縮打擊結果是,人口相對少數且分散四方的客裔,無法凝聚支撐客語的存續條件,客語嚴重流失。當作為客裔的首要特徵客語流失時,客裔便自然成為隱形人,自我認同便持續薄弱了。

  雖然近20年來少數有心人士花了許多力氣推動客家發聲運動,但是客裔族群的自信心還是非常非常薄弱。薄弱到甚麼程度?我在前(2008)年獲選接掌財團法人台北市客家文化基金會時,曾說過,客家發聲運動20年了,但到今天絕大多數的客裔公眾人物(包括政治人物、經常露面的學者專家、媒體與演藝圈人士)還是“不敢”主動在公眾場所承認自己是客裔。也因此我在該基金會10週年首次出版的《簡介》上說:迄今僅有2位歌手敢在付費的主流媒體廣告上,明說自己是客裔,且用簡單的客語向聽眾問候。但這樣殘酷的現實以及它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學術研究各方面的效應,卻是學院派漠視、不屑一顧的,自然他們不會朝如何解改善這樣的困境進行研究,也沒能力提出改善困境的公共政策建議案。但這卻是當初力爭設置客家學院之初衷,這樣的情勢也正好說明客裔之困境與悲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