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緬甸:民主的希望還是希望的民主

http://www.CRNTT.com   2011-11-10 14:18:42  


 
  在一系列國際制裁下,緬甸投資來源匱乏,資源輸出目的地單一,許多軍政府領導人上了制裁黑名單,在國外旅行、開設賬戶都受到限制,許多懷疑論者認為,緬甸的變局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借此換取(或幹脆說騙取)外界的“鬆綁”,一旦得逞,未來事態發展未必如人們所預期。事實上,即使緬甸軍方和政府也從未諱言改革有爭取國際制裁放鬆的目的,這是無可厚非的政治策略。通過放鬆制裁,對緬甸的變化給予鼓勵,是應該認同的———但人們不應奢望這種鼓勵必然帶來如期回報。

  這種“民主的希望”在緬甸歷史上屢屢出現,人們曾這樣期待過吳努的兩次上台,期待過“奈溫新政”,期待過“後奈溫時代”的1990年人民議會選舉,期待過2002年昂山素季被解除軟禁後的“政治春天”,以及昂山素季-欽鈕協議……但這些曾經的“民主的希望”,最終都被證明為曇花一現的短命民主、假民主,甚至反民主,如今當權的仍是那一批人,他們所希望的,也仍是通過一切手段維持自己的特權,他們所能接受的改革,也無非是在特權不受威脅的前提下,給社會和民眾適當的空間,或幹脆是通過給社會和民眾適當空間,換取“特權的安全和合法性”。歷史上這樣的讓步、妥協,緬甸曾出現多次,而每次破局,無不是因為軍界強人們發現,變革開始威脅到特權的安全。 

  當然,任何人或社會形態都會與時俱進,只不過緩急不同,方向各異,軍人專權體制也會變革、演進,以不斷適應新的生存環境,但這種變革、演進的目的,卻終究是為了更持久的特權存在,而非相反。舉個例子,自1993年宣布實施多黨制起,柬埔寨的洪森就被不少輿論寄予“讓柬埔寨民主化”的殷切希望,如今18年過去,洪森仍是柬埔寨的第一號政治人物,而國際社會卻早已默認、甚至習慣了這一絕稱不上民主的政治態勢。這樣的“榜樣”,或許正是吳登盛和緬甸軍人特權集團所希望的“民主變革結果”,卻未必是人們所期望看到的。 

  總而言之,緬甸所謂“民主的希望”,在很大程度上不過是軍人特權階層以適當妥協換取特權永固的策略和交易試探,以及緬甸國內外部分人士基於主觀願望的“希望的民主”,未來何去何從,仍需拭目以待。

  來源:2011年11月09日08:00南方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