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美知識界對中國崛起認知的變遷和中美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2-02-20 09:24:26  


 
第五期:金融危機後

多元和複雜的認知和合作意願的加強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經濟不景氣日益嚴重,而中國在經濟危機中仍然保持高增長的勢頭,美國知識界對於中國崛起和所謂的權力轉移(power transformation)的討論的現實意味空前加強。至少在經濟總量方面,美國的知識界的普遍認識是中國將會在21世紀的前半期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體。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危機發生後美國知識界中關於中國崛起的討論的層面擴展到全球,從國與國關係層面上升到意識形態的層面,參加討論的主體中加入了經濟學家和金融專家。

  首先,自由主義悲觀論有了新的發展,所謂的“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的討論在西方知識界浮出水面。討論的焦點主要圍繞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的崛起是不是意味著威權主義國家的勝利和自由體制的失敗。代表人物有阿扎爾.蓋特(Azar Gat)等。

  同自由主義悲觀派進行爭鋒相對論戰的是自由主義樂觀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普林斯頓教授埃肯拜裡(John Ikenberry)和著名媒體人扎卡裡亞(Fareed Zakaria)。他們的主要觀點是中國面對的國際秩序與以往的崛起大國有根本不同,中國面對的不僅僅是美國,而是西方中心的體系,該體系具有包容崛起大國的巨大能力。

  儘管有上述論戰,主張中美合作的呼聲在知識界中的討論中比較突出。現實主義樂觀派創造了中美國(Chimerica),兩國集團(G2)等名詞主張在中美合作中保持美國的國際地位,自由主義樂觀派則主張用國際機制中的中美合作來規範中國,以確保美國的優勢。奧巴馬政府雖然在對中國的外交中交替出現合作和摩擦,但是合作的一面大於摩擦的一面,

中美關係的未來取決於雙方的智力博弈

  從上述簡單回顧可以看出美國對中國外交決策和知識界討論的起伏變化構成了一定的呼應。第一時期相關討論較少的情況同克林頓政府第一任期對華忽視的情況相對稱。第二時期現實主義樂觀派和自由主義樂觀派的抬頭與克林頓政府第二任期的“接觸”政策相呼應。第三時期即將成為布什政府高官的學者們的有限悲觀派抬頭同布什政府將中國定位為“戰略對手”相呼應。第四時期布什政府的國際重心轉向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美國學術界對於中國的討論的主流被中國問題專家所占據,樂觀論升溫。第五時期金融危機發生和美國反恐時代走向尾聲,美國政府開始將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中美之間合作與摩擦的現象交替出現,美國學術界的相關討論呈現悲觀論和樂觀論相互交替的現象。

  從冷戰後20多年時間的美國知識界對於該問題討論的軌跡來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不斷多元和逐漸理性平衡的趨勢,只要這種趨勢能夠保持並同政策界保持良性互動,美國的對中國政策就不至於走向極端,就有理由對中美關係的未來抱希望。當然中美關係的未來還同樣需要考量中國方面的知識界和政策圈的主流方向,中美關係的未來更多地將取決於中美雙方的智力交鋒和互動,而不是純粹的實力較量和戰略設計。

  作者是日本新潟大學大學院現代社會文化研究科准教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