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世行報告是美國投給中國的毒藥?

http://www.CRNTT.com   2012-02-29 10:02:12  


世行行長佐利克在記者會上回答提問。本報記者範繼文攝
  
世界銀行開的是一劑毒藥嗎? 
 
  “全盤私有化”是對世行報告的嚴重誤讀

  在杜建國散發的《世界銀行,帶上你的毒藥滾回美國去》這篇文章中,提到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世界銀行這次向中國販賣的是在拉美等國已經被證明失敗的、全盤私有化的陳詞濫調,是毒藥,目的是“破壞中國的經濟,是企圖假借深化改革的名義讓少數中國人和華爾街來掠奪中國人民”。杜建國稱,世行的一位經濟學家奧古斯托.德拉托雷已經承認了拉美私有化政策的全盤失敗。

  但杜建國的說法完全是對事實的歪曲和誤讀。德拉托雷確實曾宣稱,拉美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進行的私有化進程過於激進,因為“當時的主流思想認為私營部門應該在國民經濟各個領域代替國家的作用,但事實證明私營企業無法完全替代國家在經濟領域的作用,尤其是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領域”。

  然而,德拉托雷當時還接著說,激進的私有化進程是上世紀90年代在拉美出現的普遍現象,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而目前“世界銀行和其他機構的經濟學家都普遍不認同這樣的做法”。

  事實上,在世行對中國的這份報告中,並沒有強調以私有化為目的,相反,報告中給的各種建議,落腳點都是提升經濟活動的效率。
 
  “國企運轉得很好”是一種荒謬的假象

  杜建國稱,“中國的國有企業現在運轉得很好,而且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和競爭優勢,而不是政府的優惠和壟斷地位,同時,中國國有企業員工的待遇也要稍好於私有企業。因此,沒有理由將國有企業私有化。”

  顯然,這番話違背常識,用著天價吊燈、喝著茅台煉出的油為何有競爭優勢、是不是利用了政策優惠和壟斷地位,誰都明白怎麼回事。不過,在很多人眼里,也確實存在這麼一種疑問:自上世紀90年代末國企經歷了陣痛式改革後,經歷多年的發展,確實已經甩掉了當初負債累累、效益極低的印象,雖然存在種種問題,國企現在似乎確實做大做強了,繼續改革的動力何在呢?

  事實上,國企已經“做大做強”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假象。對此,經濟學家王健最近曾做了一個非常直觀的解讀。王健發現,從2005年“非公36條”實施開始,到2007年,國企迅速退出低利潤行業,在平均利潤率5%以下的行業中,國企的產出從80%左右降到不足1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企仍然牢牢控制著高利潤行業:在利潤率高於10%的行業如煙草、石化等領域,國企產出仍然占總產出的85%。這說明,國企只是在利潤低的行業都撤退了,而在高利潤行業,靠著壟斷地位大發其財——國企利潤最高的兩家企業利潤頂得上民企前500家的總利潤。而且,這種做法在總量上還能夠維持著“國退民進”的假象。

  而最糟糕的地方在於,這麼多利潤,但國企利潤上交率不足15%,這完全違背了辦國企的初衷。現在的國企還不像原來那樣需要承擔一攬子的企業責任。這種現狀導致社會出現嚴重的不公正。

  所以,國企必須進一步改革,世行報告給出的方案是:政府應縮減大型國企規模,讓他們的運營更像商業公司。建議由資產管理公司監管國企,保證這些國企按商業規則、而不是政治目的經營,同時讓私營公司更容易參與競爭。

  至少從方向上看,這都是很好的建議。
 
  提升私營企業的活力對中國未來極為重要

  杜建國還稱,報告要求國有銀行進行私有化,這並不會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與創新,而是會導致投機和詐騙。他認為,美國的銀行就是以私有化為主,所以導致了金融危機。

  顯然,杜建國混淆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的區別。不過,即便不談這點,杜建國對世行報告的解讀也是錯誤的。報告並沒有要求國有銀行進行徹底私有化,它提出的金融改革建議是推進銀行系統的商業化,逐步取消利率管制,深化資本市場。簡而言之,就是提升國有商業銀行的效率,更加市場化,讓國有銀行向民企開放,向需要資金的中小企業、創業者提供更多的貸款。這正是近年在金融改革領域最熱門的話題。世行報告的建議顯然是值得決策者參考的。

  提升銀行的效率、更加市場化,對於提升私營企業的活力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在壟斷領域放開壁壘,私營企業活力又能提升的話,那當然會形成良好的競爭,國企也會進一步提高效率、減少腐敗,這對中國的未來極為重要。杜建國把世行的建議形容為“刻意挑撥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之間的矛盾”,顯然是不正確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