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今日改革的關鍵在於“如何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2-03-02 09:18:09  


 
改革動力為何減弱?

  所以,比疾呼繼續改革更為重要的,是反思這樣一種現實悖論:在人們已經形成對繼續改革開放強烈共識的情況下,為何還會出現前述種種改革步伐停滯不前的消極情形?也就是說,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大家都知道,改革的動力卻在削弱,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應該說,既得利益、不正之風、公正缺失、阻礙過大等等因素,都容易導致改革的動力減弱。但這些其實也都還是表象。實際上,按照傳統觀點,人民群眾才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根本力量。如果改革開放本質上是一項推動時代進步的偉大事業,那麼它的真正主人、真正動力源泉,也只能是民眾的意志。

  而我們現有的所謂“漸進式改革”,雖然也往往強調要順應民心,但客觀上還是由權力部門自身主導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審計署前審計長李金華數年前曾一語中的:“發改委本身就是機構改革的龍頭,現在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當改革需要改到過去的“改革者”自身頭上,在自己身上動手術,則難以推進就不足為奇了。

改革需自下而上 滿足民眾利益

  回望30多年的改革史,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改革需要“自下而上”的推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最為成功的改革舉措,甚至是發軔於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之中,才進而獲得上層認可推行;而前期各級官員們銳意改革,也往往與他們曾經被“打倒”再“複出”的“先下後上”等經歷有關,他們需要借助改革。

  如果再回望5000年的中國歷史,則更可以看到,如果改革不尊重民眾的主體地位,不順應民眾的呼聲,不滿足民眾的利益,那麼,它的動力就勢必難以為繼,而且往往不免遭遇最終的失敗,甚至對國家發展釀成巨大的危害。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張居正改革、王安石改革,都是靠自上而下地推行全套改革方案,然而,這些改革儘管取得了一些成功,最終都歸於失敗,孝文帝的改革導致了北魏的迅速衰落,王安石的改革為北宋的滅亡埋下隱患,張居正的改革也無法挽救明王朝的命運。如果說改革要敢冒風險,那麼,這樣的風險無疑也太過巨大。

  歷史上更著名的改革當然是商鞅變法,一般認為正是這次改革促成了秦國的強大,然而,商鞅變法也正是由官員和精英主導、漠視和犧牲民眾權益和智慧的典型,其改革的主導思想是反智愚民、弱民強國、殘民以逞,因此,它確實造就了一個空前強盛的集權帝國,但秦朝統一六國後僅歷二世而亡,並且以後歷朝歷代都逃脫不了這種盛衰周期律,不能不說是與商鞅改革埋下的忽視民眾的種子有關,因為,以後的統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商鞅的影響,“陽儒陰法”,表面上奉行儒家思想,實質上採取商鞅為代表的法家治國方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