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改革不是簡單打倒既得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12-03-08 10:43:33  


 
國企改革是最急迫議題

  《21世紀》:在經濟改革領域還有不少有待完善的問題,你認為還存在哪些重大改革議題?

  鄭永年:當前中國的經濟結構嚴重失衡,主要包括出口和內需之間的失衡,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之間的失衡,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之間的失衡等等。所有這些失衡的結果,就是國家與市場之間的嚴重失衡。這一切的核心問題,就是多年來的國有企業大擴張,與民爭利問題突出。

  目前,最急迫的改革議題是國有企業的改革。

  《21世紀》:目前的國有企業主要存在哪些問題?

  鄭永年:國企的問題主要有三個。

  第一,國企進入非壟斷領域。原來的設想是要國企在一些關乎國家戰略利益的領域實行壟斷,並發揮作用。但近年來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國企大擴張,其觸角伸展到非壟斷領域,哪里可以賺錢,哪里就會有國企。結果,國企大肆進入民營企業領域,占據了民營企業的空間,很快改變著原來國企和民營企業兩個部門相對平衡的狀態,也大大擠壓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其二,就是國企“走”不出去,或者盲目“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是,在國際市場上提高中國企業的競爭力,但這個目標顯然沒有達成,西方各國都以政治和國家安全為理由,拼命抵制中國國企“走出去”。但在發展中國家,包括非洲、中東和拉丁美洲等,國企“走出去”又顯得不夠審慎,尤其是在能源領域。國企的投資很難說具有多大的經濟理性,並且都是一些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使得民衆有“走出去”了但“走不回來”的感覺。實際上也是這樣。很多國企“走出去”沒有經過科學的風險評估。

  更為重要的是,國企內部變相私有化現象非常嚴重。很多年裡,國有企業盈利了,國企的管理者可以自行支配,進行內部分配。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精英群體紛紛離開私企甚至是待遇優厚的外企而重回國企,這並非沒有原因。事實上,國企內部的隱性福利已經大大超越所有其它的企業,而其壟斷地位又意味著可以免於許多市場風險。即便國企發生虧損,最後還是會向政府伸手,需要動用納稅人的錢來救濟國企。

  關於國企改革當前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私有化,一種是將國企利潤與全民分紅。我認為,它們都有問題。第一種方案可能會導致大型壟斷企業的出現,這種壟斷是被少數權貴壟斷,後果非常可怕。第二種方案,不對國有企業的肆意擴張進行限制,而是拿一些利潤出來分給公衆。這種安撫策略最後難免導致國有企業全面出擊,民營企業全面潰敗,最後是退回到計劃經濟時代。

  我認為,應該在第二種方案的基礎上,對國有企業的進駐領域,通過法律的形式和技術進行嚴格限定,將之限定在一個籠子里面,如果越界,就嚴格處罰。先確立國企的邊界,然後再進行國企和政府、國企與社會以及國企的內部機制改革。

  《21世紀》:除了設定國企的經營邊界之外,國企改革應還有哪些操作空間?

  鄭永年:實際上,國企的改革仍然有很大的空間。首先是進一步的去行政化,現在國企的管理者還具有行政級別,更像政治人物,而非企業家。這種制度安排既是政府控制國企的手段,也是國企行為行政化和政治化的手段。所以,管理者的行政級別必須去除,使得企業管理者成為真正的企業家。

  更為重要的是國企必須“國有化”。現在國企已經演變成為國家代理人的企業,和社會、公衆毫無關系。政府必須建立各種制度機制讓社會監督國企,讓民衆參與國企。國企不能再繼續成為財富從一方轉移到另一方的機制,而應當是為國家和社會創造財富的機制。這在國際上有很多經驗。在很多國家,公共部門的運作具有很高的制度性保障的透明度。比如可以設立專門的獨立機構監督這個部門,我們現在也有這樣的機構,比如國資委,但國資委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遠遠不夠,這是亟待改變的。

  2012年03月05日08:46 來源:央視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