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知識分子的權力從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2-03-13 09:23:51  


 
追求權力是人的本性

  從哲學的角度看,追求權力可能是人的本性,不可避免。但如果明確了知識本身所具有的權力,那麼知識的生產者或者知識分子就會產生另外一種態度,跳出要不依附權力,要不反對權力的兩難困境,從而在為追求新知識創造前提的條件的同時賦權於自己。也就是說,除了依附權力和反權力,知識分子還有第三條道路可以走,那就是追求知識本身。通過追求知識,知識分子可以賦權自己,就是說把自己變得更具有力量,去影響其他社會群體,包括掌握權力的群體,即一般所說的統治者或者統治階級。當然,這並不是說,每一位具有創造知識的人都要自己使用權力。知識是一種能力,但並不是每一個知識創造者都會自己使用這種能力。這種能力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有條件使用,也可以是沒有條件使用;可以自己使用,也可以被他人所使用。

  簡單地說,知識分子和權力之間至少可以有三種關係:一、知識分子通過依附權力者而得到權力;二、知識分子可以通過反對權力來追求權力;三、知識分子可用通過創造知識來得到權力。

  但是,如果再深入一步,人們就可以看到,知識與權力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簡單。可以把“知識就是權力”(knowledge is power)理解成一個等式。這個等式如何解讀?很顯然,知識既可以是自變量,也可以是因變量,就是說既可以用知識來解釋權力,也可以用權力來解釋知識。因此,第一種解釋就是“知識等於權力”,就是說知識產生權力。如果你擁有了知識,你也就擁有了權力。或者說,擁有知識的一方能夠影響沒有擁有知識的一方。上面所說的知識分子和權力之間的三種關係都是說知識分子因為有了知識而擁有或者追求權力,就是用知識來解釋權力。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剛好相反的等式也存在著,即權力等於知識,權力產生知識。也就是說擁有權力的一方也擁有了知識,能夠影響沒有擁有權力因此也沒有知識的一方。例如人們總是在說,“歷史是人寫的”、“歷史是勝利者的歷史”等等。那些擁有權力的人有能力來影響那些沒有權力的人,前者要求後者接受他們的觀點,也就是“知識”。如果存在著“權力即知識”這個等式,那麼人們就可以提出第三個問題,即我們可以反過來質疑“知識就是權力”中的“知識”是否是真的知識。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可以認為知識有可能不是真的知識,而是偽裝起來的權力。

  知識可以產生權力,而權力又可以偽裝成知識的形式出現,這使得知識和權力之間的關係更為複雜,形成了類似於“雞與蛋”之間的關係,就是誰先誰後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沒有可能,但需要人們的理性辨別能力。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就是要不斷挑戰現存的知識或者知識體系,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檢驗它們,去偽存真,從而形成新的知識或者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分子既完成了作為知識生產者的責任,也為自己創造了力量或者權力的基礎。實際上,這就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知識就是權力”(或“知識就是力量”)的原初意義。也就是說,解釋世界一直是西方知識體系的核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