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鄭永年:從文化觀點看中美和平共存

http://www.CRNTT.com   2012-03-16 10:46:35  


 
  文化上的差異也顯現在對戰略的不同理解。西方 認為中國的“韜光養晦”策略是暫時的,並相信中國是在等待更好的時機崛起。韜光養晦在中國過去數世紀的被動和防禦性外交政策上顯而易見。防禦性外交的最好例子,是為了防禦侵略而建立的萬裡長城。這樣的防禦戰略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並不是很成功,在中國文化裡卻是根深蒂固。

  防禦性文化在中國的軍事發展上也很普遍。中國的“止戈為武”軍事哲學,意思基本上是說發展武器的目的,是用它們來停止武器的使用。對西方來說是威懾,對中國卻是防衛。中國發展某種武器或軍事計劃,只是為了對抗針對它的武器和軍事計劃。中國很少像美國一樣先發制人。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反複強調,其核政策著重於最低限度威懾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因此,中國的國防政策同二戰前的蘇聯、德國及日本的政策非常不同,它們都有稱霸的決心和計劃。

  這個被動的因素,也反映在中國外交政策像救火車般的日常運作。對外交政策的不注重可以從中國圍棋看出來。基辛格在他的新書《論中國》(On China)中,便用中國圍棋做比喻來描述西方和中國戰略文化的差異。西方戰略文化就像經常是零和游戲的國際象棋,中國圍棋卻不是個零和游戲,雙方相對的各有所獲是可能的。

  在西方,不論是總統制或內閣制,外交部長都是個顯著和具影響力的職位。相比之下,中國圍棋的哲學強調相對獲益。中國式的外交政策可以比作做生意:你今天可能獲得一些利潤,但明天賺錢的可能就是我了。因為這樣的思維,外交從來不是緊急的事務。和西方不一樣,中國外交部長在行政級別上位置非常低,影響力也有限。

  中國文化的世俗本質也是其獨特的地方。它沒有改變他人的使命。在國際事務上,這反映在中國人對主權的理解。主權在西方意味著同質性和趨同,中國則強調多元化的和諧。西方國家有改變其他國家政體來符合它們標准的傾向,中國強力反對這樣的做法,並重視不同國家的共存。

  在其漫長歷史的一些階段,中國的確是變得具侵略性,例如在元朝和清朝。但在這些時期,中國是被中國人所說的“野蠻人”統治。毛澤東式的氣勢淩人外交政策,主要是受到外來的意識形態,即共產主義的影響。今天,中國再次處在十字路口。兩種觀念的力量影響著它的外交:回歸其自身的崇高傳統或美國化。毫無疑問的,美國化將造成一個具侵略性的中國,回歸其崇高傳統意味著和平的中國,不論它是獨裁還是民主。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2012-03-16)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