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民科”偽科學,神話需謹慎

http://www.CRNTT.com   2012-03-16 11:35:49  


 
  而民間科學所想的,也並不是學術界不敢去想的東西。“著名的數學難題”“推翻相對論”等民間科學家們想的最多的課題,恰恰是學術界已經思索幾十年甚至幾百年且備受重視的課題,無論是深度和廣度,都遠非民間“科學家”可比。而之所以“民科”給人留下“想象力比較發達”的印象,是因為學術界科學家並非都在研究最前沿的理論,多致力於完善現有理論的細節,而民間科學家幾乎人人都在大幹快上地“鑽研”“偉大理論”。這種風氣,導致“民科”更受關注也更有眼球效應,但實際效果卻未必如願。

  ■ “官科”腐敗不等於“民科”靠譜

  評價科學家靠譜與否不能看其是在體制內體制外,而應集中於學術成果的價值本身

  對民間科學家的讚賞,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對“官科”的不信任。固然,體制內的科學家能享受到更多的經費和科研資源,也不可否認社會上存在不少名不副實的教授專家。但官科的權威,不在於學術資源的優勢,而在於其對學術成果嚴格的評價體系。將“民科”理解為栖身民間的科學家,將學術界定義為官科是錯誤的,因為它關注的只是行為和發布渠道。

  如果一個身在民間的研究者如果以學術渠道為主發布研究成果,接受同行評議,他就不是“民科”。反過來,一個身在學術界甚至有過傑出成就的人若只能以非學術渠道為主來宣稱重大“研究”,那麼無論他身在何處,名聲是否顯赫,起碼在該項“研究”中的表現可被視為“民科”。評價科學成果或者學術水平,應該以研究本身的價值和科學性為依據,而不能因“科學家”在民間就高唱贊歌。

  ■ “民科”現象的根源在於文革反智

  三十歲以下的“民科”少之又少,文革的反智和誇大人的主觀能動性催生文盲的科學夢

  “民科”現象,在時下的年輕人中已經越來越少,從媒體報道看,也多集中於中老年人,而且經歷過文革等社會動亂時期,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僅具有中小學知識水平。除了教育匱乏的背景,他們其實也是反智運動的受害者。自五六十年代起,從官方發動群眾搞得熱火熱火朝天的土法煉鋼和土法造坦克,到文革時期蔑視正統學科,誇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無一不是在解構科學的權威和反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