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新加坡人“排華”為哪般

http://www.CRNTT.com   2012-05-17 10:55:52  


 
  言下之意,是中國人對新加坡大有貢獻,新加坡人不該數典忘祖,產生“排華”情緒。

  不過,仔細想想,新加坡人說這些激烈言辭用的是中文,那麼自然就是華人,而絕不是少數的馬來人、印度人在表示憤慨,那“華人排華”這種邏輯真說得通嗎?稱這種情緒為“排華”實際上是一種誤讀。

  □ 新加坡華人並非不認祖,且十分珍視華人的文化符號意義

  事實上,新加坡人絕不數典忘祖,南洋華人社會經歷了兩百多年的積澱,祖籍認同一直是維繫這個社會的重要支柱。早在清末民初,身處南洋的中國商人為感祖國艱難,就曾為祖國做了許多事情。改革開放以來,新加坡人更是為中國的發展貢獻過巨大的力量。

  20世紀70年代末,由於經歷了長期的殖民統治,新加坡華人有文化失根的危險。於是新加坡政府決定扶持傳統文化,在教育上規定從1980年開始,英文學校的華裔學生必須選修華文作為第二語文。並於1979年在全社會推廣華語運動。推廣華語運動是新加坡的一個長壽運動,迄今已有30多個年頭。第一屆推廣華語運動由總理李光耀主持開幕,以後各屆都由總理、副總理或部長級人物主持開幕儀式、發表演講。副總理王鼎昌曾直接了當地稱——“華人學習華語,,因為它是華人社會的共同語言,代表了我們的根和源”。

  除此以外,80年代新加坡政府還開展過儒學復興運動。這些足以說明,新加坡的華人並非沒有華人認同,相反還十分珍視華人的文化符號意義。

  □ 但新加坡華人確實已經完成了本土化轉型,“中國人”的概念日趨淡化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經歷了20世紀的劇烈動蕩之後,新加坡的華人社群已經逐步完成了“本土化”的過程。所謂的“本土化”,即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在內的新加坡人在擺脫長期以來受到白人統治者歧視、擺脫殖民、擺脫馬來西亞控制、以及獨立建國、走向民主化現代化過程中,形成了新的民族認同。由此新加坡的華人獲得了對新加坡的歸屬感以及政治認同,在新加坡本土與別的族群共同發展出一整套有自身特征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體系。由此完成了從“在南洋做生意的中國人”到“新加坡人”的轉化。

  而隨著“本土化”逐步加深,新加坡人對“中國人”概念的日趨變淡也就可以理解了。

  □ “中國人”已是一種政治符號

  在新加坡人眼中,“中國人”現在其實已經變成一種政治符號,指的就是中國大陸人,這種觀念在港、台等地區同樣存在。因為長期以來是分開的政治實體,經歷了多達百年、少則幾十年的歷史演化,而這種演化的差異卻非常的大,以至於在相貌和文化意義上的“根”以外,各地華人的特性、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區別,“華人”是共有的身份,但海外華人已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中國人”——占絕對主體地位的中國大陸居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