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倫敦奧運火炬設計者:我們設計的不是紀念品

http://www.CRNTT.com   2012-07-23 11:37:58  


 
  同時,火炬上的8000個洞無論從設計還是象徵上都有其意義。它們代表參與火炬傳遞的8000個火炬手,以及他們將跑過的8000英里。“顔色我們選擇了金色,因為對於奧運會來說,這一顔色無疑非常貼切。”

  這樣一把火炬是很難有人會拒絕的。於是,經過這個時間極短、強度極大的創造過程之後,他們當選為倫敦奧運火炬的設計師。“這是非常巨大的榮耀。”他們說。

  隨後,他們又根據實際情況對火炬設計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比如,適當地減少火炬的重量和材料數量,使之可以很容易地緊握,並確保火焰產生的熱量在散發的時候不會導向手柄。火炬由可回收的鋁制成,是有史以來最輕的奧運火炬,因為這一次奧運火炬傳遞中最年輕的火炬手只有12歲,而年紀最長的是100歲,火炬越輕,越能適應不同的人群。

  “我們設計的火炬就像一個有拉力、有觸感、可使用的運動裝備。”兩位設計師解釋,“它之所以被設計出來,是因為要被使用,所以我們盡量避免使它看起來像一個紀念品。”在他們的設計觀念裡,奧運火炬必須具有很強的“叙事”性,“它表達的是關於傳遞和民族的故事,同時又反映倫敦和英國走在設計和製造業的前沿。希望每個人都會因為拿著它而感到自豪。我們認為這個火炬很好地代表了英國,它不僅有一個經典的外形,而且融合了現代的鍛造技術—它的穿孔用的是世界上最快的激光切割機完成的,每秒鐘可穿16個洞(所有火炬加起來共總有640萬個洞)。”

  現在,他們天天都關注奧運火炬的傳遞情況,也許,只要等到主火炬被點燃的一刻,他們才會確信自己設計的奧運火炬順利完成了歷史使命。

他們眼中的倫敦

  愛德華和傑是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讀建築時認識的,也是在那時候,他們才從各自的家鄉搬到了倫敦。

  1996年畢業後不久,愛德華和傑共同在波多貝羅大街(Portobello Road)的一間公寓開始了設計生涯,創立了巴布爾-奧斯戈比公司,涉獵眾多領域,並以出色的設計贏得了國際聲名。他們獲獎無數,設計作品範圍橫跨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雖然學的是建築,但他們喜歡做各種各樣的設計:卡佩里尼(Cappellini,意大利頂級家居品牌)、弗洛斯(Flos,意大利燈具品牌)、威達(Vitra,瑞士時尚家居品牌)、索尼等請他們進行產品外觀設計,他們甚至為可口可樂設計飲料容器,也為Levi’s做塑料衣架,跨度非常大。

  “我們喜歡選擇跟不同專業的技術人員合作。既能工業生產,也能手工製作。有能力兼顧到多方面,是一件令人感到興奮的事。”

  在倫敦生活和工作了20年,他們都熱愛這座城市。“我很難想象在倫敦以外的地方工作。多種多樣的文化和種族構成今天這個我看到的最令人興奮的城市。”愛德華說。傑則認為倫敦有一種張力,“它總是讓我覺得充滿創造力。它有太多可以欣賞和感受的東西,而除去它的激情,還有許多安靜的地方,公園和秘密的所在,等著人們去放鬆身心。”和傑一樣,愛德華也喜歡倫敦的公園、倫敦的文化,喜歡這裡的多元和包容,但過度擁擠的人流,不順暢的交通,以及多雨的天氣,也讓他們煩惱不已,這大概也是每一個生活在倫敦的人對它又愛又恨的緣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