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消費莫言眾生相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14:13:35  


南都周刊第40期封面
  中評社北京10月30日訊/莫言獲獎後,第一時間出現在國外一些媒體上的圖像不是這位中國作家本人,而是電影《紅高粱》的女主角鞏俐。

  這部1987年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改編自莫言1986年發表的小說《紅高粱家族》。1988年,電影《紅高粱》獲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故事片金熊獎,引發轟動,成為西方觀察家窺視剛改革開放不久的中國的一道縫隙。

  同時,它也讓世界知道了中國有個作家叫莫言。

  《紅高粱》嶄露頭角

  在莫言獲獎的當天,微博上將當年拍《紅高粱》時的一張舊照片翻了出來:23歲的鞏俐站在莫言、張藝謀和姜文三個赤裸著上身男人旁邊,神情羞澀。“當年莫言32歲,張藝謀比他還大些,鞏俐大二……如果來一老道,說,你,將來拿戛納獎,你,將來拿威尼斯獎,你拿金熊獎,至於你,諾貝爾文學獎。估計誰都會以為是天方夜譚吧。”這張老照片的配文這樣說。

  其實不單公眾,就連莫言自己也猜想不到自己能獲獎。2009年12月,已經問鼎中國作家實力榜第一名的莫言在接受《中國日報》記者專訪時,談起諾貝爾文學獎,第一個反應就是:我看也獲不了,是吧?

  當初在劇本改編時,莫言對張藝謀未作任何要求:“我說我不是魯迅,也不是茅盾,你愛怎麼改就怎麼改。你要‘我爺爺’(姜文飾)、‘我奶奶’(鞏俐飾)在高粱地裡實驗原子彈也與我無關。非但無關,我還要歡呼你的好勇氣。拍好了是你張藝謀的光榮,拍砸了也不是我的恥辱。”儘管最後呈現在莫言面前的劇本定稿和他的小說幾乎是兩碼事了,但毫不妨礙那麼多年來人們把電影《紅高粱》和他捆綁在一起。

  二十多年後,紐約評論家理查德.布羅蒂(Richard Brody)重看了這部電影,對《紅高粱》所展示的美學,有了進一步的體悟,“張藝謀的電影仍然顯得過於典型化、圖示化和簡單化,他運用電影媒介的方式,仍是某種非個人化的表現、和去個性化的漂亮”。 但他格外留意到電影中,那個承擔敘述者的話外音運用,使得那段歷史被官方意識形態所遮蔽的個人記憶凸顯出來,“而這要歸功於莫言的文本給它投上的色彩”。

  莫言的小說有別於他的電影合作者,正在於他沒有張藝謀電影所定義的中國民俗風情式的“漂亮”和“原始”,而是進一步反思了中國當代藝術表現手段中流於“典型化、圖示化和簡單化”的根源。

  迄今為止,莫言有4部作品被改編為電影。其中,除《紅高粱家族》外,由短篇小說《白狗秋千架》改編的《暖》,曾獲第十六屆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麒麟獎。但在西方被提及最多的,仍是他亮相海外的“處女作”《紅高粱家族》。這部以穀物與酒精的關係為入口的小說,更容易勾起西方讀者、書評人的想象。

  在《紐約客》的評論中,莫言被拿來與196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危地馬拉作家阿斯圖裡亞斯相提並論,不僅因為這個美洲人曾被奉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更因為《紅高粱家族》的閱讀體驗,讓他們想到了有濃重民俗神話色彩的政治控訴小說《玉米人》(阿斯圖裡亞斯寫作於1949年的代表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