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蔡逸儒:對馬英九元旦談話的期望

http://www.CRNTT.com   2012-12-18 09:35:00  


 
  其實,學界研究早已證實,認同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的面向和層次,有血緣、制度、文化、情感、價值、理性、利害、國家、民族等等不同的認同,可以用漸進的方式,透過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以及教育和宣傳來加以形塑。持平來看,論者不能、也不應片面、偏頗、選擇性地加以強調,只凸顯特定的面向,來滿足自己的特定意識型態和政治主張。 

  在兩岸關係方面,沒錯,在血緣、生活、宗教、文化及民族認同方面,台灣民眾的中國認同本來毫無問題(除了極少數台灣已成新興民族的主張者之外),但在狹義的國家認同方面,由於國民政府成功的反共教育、兩岸長期分治的事實、中共在國際社會已經取得絕對、獨佔的中國法理代表,再加上兩岸的強弱易勢和台灣政治人物的操弄,終於使得許多台灣民眾在認同上逐漸產生了異化。 

  但是,即使前面的各種論點都有部分事實,北京的部分作法和主張或許也有可以檢討、改善的地方,這些都不應成為台灣放棄中華認同的全部的理由。比如說,過去的反共教育絕對遠勝於今日,但大家反對的只是中共政權,並沒有自外於中國。心態上,大家仍然覺得中國也是我們的,台灣對於中國的未來仍有一分權利和責任。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從來沒有放棄躍馬中原、經略中原的理想和抱負。 

  再說,許多人常用民主法治、政治改革等問題來凸顯兩岸之間的差距,有人甚至要求中共用文明來說服我們,但大家如果能夠理性務實的來看待問題,問責(accountability)、公平(fairness)、正義(justice)、法治(rule of law)、效率(efficiency)、監督制衡(check & balance)、良善治理(good governance)與政策透明化(policy transparency)同樣是中共當前及未來追求的目標,但這需要一個過程,台灣其實可以發揮自身成功(或失敗)的經驗,為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做出貢獻。 

  說到底,很多事都是心態和立場問題。一般人或能理解,台灣民眾怕被統一,拒絕中共的統一條件,但大家也可反過來思考,台灣既然自詡為中華文明的保存者和創新者,有自己的優越性,為什麼台灣不能化被動為主動,重新掌握戰略的高度與深度,不管是在一中架構、一國兩區或兩岸同屬中華民族,我們都是炎黃子孫的信念與堅持下,提出自己對國家、民族現代化的主張,兩岸共同追求一個自由、民主、均富的統一豈不甚好?自外於中國既非唯一,也不是最佳的選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