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三中全會回答了什麼樣的社會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3-12-10 09:43:15  


 
  此外,社會改革和社會建設還有一個機遇問題。社會建設需要大量的經濟和財政支持。從各國經驗看,早期必須是經濟發展優先。沒有經濟發展,積累一定的財富,社會改革不可能。也就是說,先要做蛋糕,做大蛋糕,然後才能分蛋糕。各國的社會改革都發生在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之後,一旦經濟進入低增長階段,社會改革就會變得極其困難。

  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現在正是社會改革的機遇期。中國經濟已經經歷了20來年的高增長,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已經積累了巨大的財富。即使近年來經濟增速減小,但維持比較長期的中速增長是有可能的。這是社會改革的最佳時期。等到經濟進入低速增長時期,即使政府想搞社會改革,也會無能為力。實際上,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也取決於社會建設本身。

  再者,如果說“市場化”改革是這次全會的主題詞,人們也必須區分經濟領域的市場化和社會領域的市場化。市場配置起決定性的作用,這只能局限於經濟領域。社會領域,比如住房、教育、醫療、社保等關係到全體國民民生的公共服務領域,不能過於市場化。而且,以往正是這些社會領域的過度市場化,才導致了經濟和社會的失衡。不能把經濟領域和社會領域混同起來,簡單地把經濟政策應用到社會領域。這些社會領域依舊需要政府主導資源配置,政府可以也必須引入市場機制來提高服務供應的效率,但這裡的市場機制和經濟領域的市場機制全然不同。要把社會領域和經濟領域,各自與市場的關係理順。

  全會所展示的改革路線圖還是以經濟改革優先,社會改革尚未提到頭等議程上來。儘管沒有經濟改革的順利開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社會改革自然難進行下去,但各種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產生表明,必須把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置於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來。一句話,中國要選擇19世紀的歐洲模式,還是要選擇二戰以後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模式。

  從長遠看,社會組織建設也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力量必然壯大。當一個社會的中產階層達到一定規模的時候,也就是社會在滿足了經濟權利和社會權利之後,必然產生對政治權利的要求。儘管中國在現在這個發展階段,發展和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極其重要,但也必須盡快把培植社會力量、建設社會夥伴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了。社會不僅可以自我管理,而且也可以幫助政府提供社會服務。但如果不強調社會組織建設,甚至壓制社會力量的崛起,反而會演變成政府和社會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敵對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