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越、中爭海,第三者看笑話?

http://www.CRNTT.com   2014-05-12 09:58:38  


  中評社北京5月12日訊/學者石之瑜、黃瓊萩今天撰文《越、中爭海,第三者看笑話?》分析指出,越南與中國為了西沙能源的開採權如何管理進入相互不讓的階段,越南民眾在其政府率先公布資訊的情境裡,已然群情激憤,中國面臨巨大挑戰。
詳論如下:

   越南與中國為了西沙能源的開採權如何管理,進入相互不讓的階段。越南民眾在其政府率先公布資訊的情境裡,已然群情激憤。自我期許要在周邊國家之間“奮發有為”並“建立命運共同體”的中國領導人,面臨巨大挑戰。

  同樣值得追蹤的是,世界上或區域中有沒有哪個第三者,會希望看到中越之間和平解決爭議的呢?或起碼,不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態在等待局勢惡化的呢?是不是亞洲(或就只是東亞)成為一個有共同行動意識的願望,又一次成為令國際霸權安心的臆想而已。

  緬甸作為東協(亞細安)的輪值盟主,會不會有所做為?或如何能夠有所作為?緬甸算是有公信力的第三者,因為緬甸與中國長期以來的關係,鮮少受到世局起伏或霸權介入所影響,何況目前緬甸也有出面協調角色。然而,緬甸如何能起具體作用,仍令人納悶。

  新加坡做為一個東協之中最有能動性與務實的國度,又是華人國度,能不能有所作為?中國與鄰國的衝突永遠是東南亞華人的夢魘,更是新加坡的夢魘。所以,新加坡希望中國與周邊國家維持和平發展的關係,比新加坡跟美國的友好關係更重要,這不只是利益考量,更是情感上受到了直覺的威脅。

  不過,廣大的世界與亞洲其他國家,等著看好戲的大有人在。不僅日本的右翼政府額手稱慶,華府捂嘴偷笑,而印度恐怕已經開始打算盤,甚至就連是殺雞儆猴主要對象的菲律賓政府,說不定都覺得有機可趁。至於台灣,更不用說了,北京愈引發國際反感,台北愈感到放心。比較尷尬的是俄羅斯,因為軍售給越南的潛艇交貨日正在逼近。

  越、菲之間早有抗中的默契聯盟,然而,他們即使發展成更緊密的反中聯美戰略聯盟,也許都不足為訓。因為,菲律賓本非依賴良好信譽的國際行為者,至於越南,當然其與中國維持和平發展關係的願望,會強過聯菲制中的便宜考量。但如此之願望不可得,因此對中國懷有極大氣憤。

  本來南中國海各方有共同開發的諒解,但這在實踐上難以推動。各國在自己宣告的領土範圍內,誰也不讓共同開發,可是心裡打得算盤都一樣,即在別人實質控制的爭議範圍內才主張推動共同開發,別人當然不同意。各方就都靠著在自己控制的範圍內獨自開發,來宣示主權。這有點像日本政府把“尖閣諸島”當成屬於自己的徑自國有化那樣。

  越南與菲律賓有國內政治的考量,也有美國的煽風點火。但是,越南政府因為美國煽風點火就要與中國爭搶領海的推測,既不符合越南的利益,也不符合越南的文化,更不符合越中交往兩千年的模式。君不見,美國總統奧巴馬到訪之際,越南就不像菲律賓那樣急於控訴中國的南中國海政策。

  另一方面,中國沒有國內政治上要與越南衝突的壓力,相反的,中國還應該有不衝突的壓力,因為近幾個月來,中國國家領導人及其外交部門一致表達,中國要與周邊國家形成命運共同體。

  不過,中石油公司有沒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而棄大局於不顧呢?在這麼重大的問題上,何況有賴軍艦護航,中石油想必不至於自行其是。

  若是要問中國的利益何在?分析家可以想到不外乎:一是在南中國海立規矩、殺雞儆猴,威懾菲律賓與日本;二是趁烏克蘭事變與俄羅斯合作,一舉摧毀美國的霸權地位;三是建立中國維護主權與利益的信用。

  但是,對第一點,會破壞中國周邊外交的信用,得不償失;第二點顯然高估中國的實力,且與中國外交國防的一貫思維之間斷裂頗大;第三點更與中越北部灣劃界成功的範例大相逕庭,因為範例提供的兩點歷史教訓是,公平與睦鄰。

  中越關係良好的時候,從來沒有人研究劃界問題,事實上,1957年中國就同意幹脆先把北部灣的白龍島劃給越南。到了21世紀以後,北部灣終於劃界成功,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赫然適逢其時。只是灣口沒有完全劃好,因為大家意見不同,前年就又發生衝突,於是中國切了越南的纜線。

  現在,越南有民氣可用,已讓其政府騎虎難下,至於中國的算盤如何打,則是諱莫高深。但若有化解之道,則可以得魚忘筌,忘卻事件發生的原因。中、越自1970年以來關係急轉直下,到1990年能重新恢復,靠的就是遺忘的政治學。雙方都選擇遺忘,讓原有關係得以銜接、繼續。

  現在各方等著看笑話,對南中國海爭議有興趣的國家,有的仇視中國,有的另有利益可圖,有的混水摸魚,有的唯恐天下不亂,反而越南可能還比他們更不想升高衝突。能不能發揮十年前的北部灣精神,或起碼回歸北部灣氣氛?畢竟中國還是有較多籌碼的,加上前景中有亞洲時代的來臨,在呼喚歷史爭議的超越。

  作者石之瑜是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黃瓊萩是台灣政治大學東亞學系助理教授

  來源:2014年05月12日聯合早報